打叶、修枝、除草、松土、施肥……深冬时节,临沧市镇康县各大茶园又迎来“清园”季。家住镇康县凤尾镇大柏树村荒田自然村的熊老康夫妇也不闲着,清理茶园成了他们近几天的“重头戏”。
熊老康家的茶叶初制所。
“清好园、修好枝,来年茶芽发得快、发得嫩,一芽二叶壮实,制成干毛茶条索好,老板喜欢。”熊老康眉头舒展,双手熟练地掰着老茶枝,一会儿工夫,一棵枝叶茂密的茶树就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今天我和妻子来打理茶园,我家有60多亩茶地,感觉有点少,去年又租了30多亩,目前管理着90多亩茶园。”
茶园分布在一个山坡上,周围山高林密,植被繁茂,生态良好。熊老康家的茶叶初制所就坐落在茶园旁边。“初制所投资了18万元,采茶季收回来的鲜叶就在这里制成干毛茶,然后销往市场。”在初制所里,熊老康的父亲一边泡茶一边说。
“现在打工不如在家种茶制茶,去年我家的初制所加工春毛茶4吨多,夏茶5吨左右,目前已经销售得差不多了。”说到茶叶,坐在旁边的熊老康的妻子张云珍忍不住插话道。几年前,熊老康夫妇一直在外面打工,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五六万块钱,自从回家种茶制茶后,夫妻俩一年收入至少也有十多万元,生活一天一个样,越来越有奔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荒田自然村昼夜温差小,水资源充沛,海拔在900至1900米之间。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进村道路只是泥土路,晴通雨阻,村民出行极为困难,家里虽有优质的茶叶,但村民望“茶”兴叹。2018年,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扶持下,村里修通了油路,为茶叶走俏提供了条件。
熊老康在给茶树修枝。
天时地利人和,好茶叶映红好日子。目前荒田自然村74户人家中绝大部分茶农都盖起了楼房,购买了小轿车,有的就地建起了茶叶初制所。与此同时,村民在种植、管护、制茶等环节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茶叶价格水涨船高。
“荒田自然村是我们大柏树村的茶叶主产区,目前大柏树村有茶园六千多亩,其中古树茶园三千多亩,近年来,为加大茶园保护力度,助农增收,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对茶农进行茶园管护和制茶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大柏树村党总支书记翟秀萍介绍说。
大柏树村荒田自然村茶产业只是镇康县茶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使茶产业发挥更大效益,镇康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优势,筑巢引凤,不断推介和宣传镇康茶产业,镇康茶叶逐渐被外界知晓,很多茶商慕名而来,一些茶企开始落户镇康。
走进位于镇康县凤尾镇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各种茶产品琳琅满目,工人们正在忙着赶制茶叶,压茶饼、包茶饼、搓茶龙珠、装箱打包……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今年我们企业收购了大概80多吨的干毛茶,主要销往广东、上海、湖南等省市,从客户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镇康茶非常受客户欢迎。”谈到镇康的茶叶,该公司总经理胡铭俊兴奋不已。“普洱茶除了泡水喝,还可以酿酒,可以做成茶面膜、茶糕点等,开发前景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下步,我们公司在服务好当地茶农的同时,准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胡铭俊介绍。
“一片绿叶”撑起经济“半边天”。镇康县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要求,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现有茶园为基础,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庄园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茶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0.85万亩,从事茶叶人口11.12万人,有规范化初制所242个,“SC”认证茶企9户,茶叶专业合作社55个。2022年干毛茶产量9349.46吨,农业产值3.3亿元。茶产业真正成为了绿色富民产业,实现了“抓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目标。(通讯员:李建军 秧海鹏 蒋世玲 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