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索 引 号
53000000362022102001
文  号
云农办通〔2022〕23号
公开日期
2022-10-20
生成日期
2022-10-12
关于印发《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2-10-20 17:56:00 【字体:
【字体: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现将《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云南省商务厅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2年10月12日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

根据《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为充分发挥云南省中药材资源及地域优势,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道地药材资源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产区为依托,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补短板补链条为突破点,把云南省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品质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新标杆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引导要素向中药材产业聚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动能。

——突出道地、优化布局。根据道地药材生长习性和种植传统,立足资源禀赋,确定重点发展品种,科学制定种植区划,扩大林下药材种植规模,推进道地药材向优势产区集中。

——标准引领、绿色发展。树立生态优先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中药材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强化投入品安全,规范中药材生产全过程,推进GAP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保护开发、产业融合。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推进优良品种选育,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龙头引领,瞄准现代农业方向,着力培育休闲康养等产业,促进中药材生产、加工、应用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4年,全省中药材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种植规模稳定在900万亩,其中,林下中药材种植400万亩,新增良种认定30个,标准化种植面积200万亩,产量达150万吨,农业产值达51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25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全面推广中药材全产业链大数据监管与服务。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做强优势重点品种。调查发布云南省道地优势药材目录。推进文山三七、滇重楼、云木香、滇黄精等重点道地优势药材的种植和产地加工达到GAP要求,提升已占全国市场供给量半壁江山的石斛、草果、云茯苓、砂仁、白及、美洲大蠊等种植(养殖)加工规范化水平,实现重点优势品种溯源体系全覆盖,力争重点优势药材农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二)优化区域布局。构建全省“一区三带”中药材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打造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重点区域的滇中中药材深加工区,提升加工品质和效益;以文山、红河、曲靖南部为重点区域,建设滇东南中药材大品种产业带,形成中药材现代农业种植和产地加工聚集区;以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怒江、保山、德宏为重点区域,建设滇南、滇西南林下中药材产业带,引领生态种植,在国内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生态种植聚集区;以昭通、大理、丽江、迪庆为重点区域,建设低纬度高海拔中药材产业带,形成高原特色名贵药材发展聚集区。

(三)建设育繁推体系。积极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及保护工作,收集种质资源5万份以上,在中药材重点区域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立濒危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库)10个、重要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库)15个。建立中药材新品种鉴定制度和良种认证体系,选育(认定、鉴定)药用植物(动物)新品种或良种30个。建设50个道地优势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中药材良种保障性苗圃基地。建立中药材品种制度,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率先在“十大云药”实现良种全覆盖。

(四)提升药材产地加工能力。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优势,集聚优势企业、高端人才、高新科技,打造云南省中药材加工集聚带和发展高地。加快趁鲜加工试点工作,试点品种20个以上,鲜药材加工年产能达10万吨以上,鲜药材初加工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发展饮片、中药、中成药、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加强冻干、配方颗粒等新型饮片的开发,拉动年初加工中药材2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250亿元。

(五)强化质量管控。制定大品种种植和产地加工规范,构建优质中药材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省建设100个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实现规范化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力争3—5个基地符合GAP要求。加强追溯体系建设,实现50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从种子、种苗、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到终端消费的可追溯。

(六)培育壮大主体。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在三七、石斛、云茯苓、滇黄精等优势品种中各培育2-3户大型龙头企业,在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中各培育3—5户龙头企业,培育规模化和标准化的产地加工品牌龙头企业20户,打造产业发展的领军力量。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发展,形成产业链聚集效应。提升中药材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引导联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药农收入。全省中药材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0户以上,合作社达3200个以上。

(七)强化科技创新。聚合省内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系统内部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资源力量,推进建设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功能强、可持续的中药材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重要中药材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率先在三七、灯盏花、滇重楼、白及、小黄姜等品种中构建育种技术体系,支持科研院所、种企共建商业化育种中心。推广运用小型农机具,提升中药材耕、种、管、收机械化水平。搭建完善中药材产业管服一体化平台和绿色标准化生产及区块链溯源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赋能。

(八)完善市场体系。在中药材生产重点县(市、区)布局建设10个以上中药材高标准现代仓储中心,在文山、腾冲、双江、龙陵等中药材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建成8—10个全国最大的道地中药材单品交易市场,功能涵盖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汇聚、仓储物流、加工配送、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降低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扩大交易规模,提升现代化、便捷化和高效化管理运营水平。

(九)培育“云药”品牌。鼓励支持新认定(注册)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力争认定(注册)地理标志5-10个。以“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等为重点,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知名度美誉度消费忠诚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强做大“豹七”“七丹”“腾药”“万绿”“鸿翔”等一批领军品牌,培育20个以上优质药材企业品牌、15个以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品牌,持续推进“10大名药”的评选表彰,强化市场宣传推介,扩大市场占有率。

(十)推动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食药两用药材研发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大健康产品,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以非药用部位为原料,开发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植物源农药、中药兽药等延伸性产品,提高综合利用率。发挥云南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建设一批中药材科普基地、特色产业微型集聚区、生态康养村庄,推进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养生养老、健康旅游等融合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级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和专家组作用,强化工作督促、检查、落实。各州(市)和有关县(市、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分类精准施策。

(二)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项目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农业绿色发展、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科技支撑等项目资金重点向中药材产业倾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纳入国家和省级医保目录,并给予倾斜性医保支付政策。州(市)要抓好系列政策的落地生效,打通政策强业、扶企、惠农的“最后一公里”。

(三)强化要素保障。依法依规保障中药材产业发展用地、用林。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保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广运用“一部手机云企贷”、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四)强化督导考核。以州(市)为单位,定期统计、分析、监测中药材产业发展动态。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考评范围,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推动不力和成效不彰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及经验典型,营造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各地要组织开展中药材全产业链的观摩交流活动,积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相关解读: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政策解读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