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发布2023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其中,最高人民检察院挂职帮扶干部接力帮扶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格当村化茧蝶变榜上有名。在具体实践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如何帮扶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格当村?帮扶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一起来看。
自2016年定点帮扶文山州富宁县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选派优秀干部到富宁县挂职帮扶。他们跨越了2800多公里,从北京市来到富宁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到格当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挂职帮扶干部们聚焦当地所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上来,持之以恒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教育为抓手,全方位推动格当村化茧蝶变。
富宁县格当村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看村容村貌之变
最高人民检察院瞄准格当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短板弱项,协调云南省交通厅投资1000万元,建成国道323线至格当村的柏油路;投入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350万元、云南省交通厅额外追加500万元,完成格当村26.5公里村组道路硬化;投入17万元建成格当村标准化乡村卫生室。
协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100万元,县级政府整合资金300万元,实施格当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苏麻弄村小组美丽乡村项目以及大弯、陶家垱、达浪、苏麻弄、哈家口5个村小组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协调上海计划内项目帮扶资金590万元,检察日报社捐赠资金70万元,在格当村老寨村小组实施彝族文化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建设林下观光栈道、休闲凉亭、绿道花带,实施广场硬化、裸房风貌改造、彝族传统民居修缮保护……2021年,格当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县级文明和谐红旗村,街子堡、龙哩、新寨等4个村小组被命名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小组。
从陈规陋习到以德润心 看村风民风之变
从文化、精神、治理三个关键点入手,全力推进移风易俗落实落细、落出实效。彝族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充满民族元素的墙绘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学保留了部分传统民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实施格当村大弯村小组王开洪独立大队旧址红色文化项目,实现新华镇红色教育基地“零突破”的跨越。
通过党支部搭台、党员带头,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以先进评比、道德积分等方式,评比出“卫生家庭”“文明婆媳”等先进榜样。
从填饱肚子到鼓起腰包 看特色创收之变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导下,格当村通过“公司+支部+基地+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走好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协调云南泸之源商贸有限公司捐赠资金50万元发展茶产业,促成格当村村集体与企业合资成立富宁云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滇红集团战略合作,定制推出“格当红”品牌红茶;引入富宁县云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新柯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25个蔬菜大棚;引导发展八角160亩、梨树30亩、杉树100亩、蔬菜大棚6个、食用菌3万棒、木耳5万棒;鼓励群众种植中药材山豆根,按照每亩补助1000元的标准,共补助种植群众96800元,发放山豆根苗114200株。
最高人民检察院帮助协调落地的富宁县90万吨绿色水电铝一体化项目
从代际传递到斩断穷根 看发展潜力之变
最高检把教育作为突破口,为定点帮扶村的学生争取了一批又一批实惠。通过联系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协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57万元建设格当希望小学综合楼,并投入资金40万元,用以建设安防设施、课联网一体机、太阳能路灯和办公设备、希望澡堂等,极大保障了师生们的便利和安全。如今,格当村的杰出学子正如雨后春笋般源源不断涌现。
硬化村内主干道路,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垃圾处理点、公共厕所,安装太阳能路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资金帮扶,格当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均超过5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97元,一幅“农业强、农民富”的画卷正在格当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