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指导意见》,优化沪滇协作机制,健全联农带农措施,发挥沪滇协作资金、项目、人才等帮扶资源对15个州(市)88个脱贫县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的带动作用,让他们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持续稳定增加收入,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顶层设计
把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的经营主体确定为联农带农主体,把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作为联农带农重点对象,把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作为带动帮扶、促进增收的重要举措,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责任落实。
一是高位统筹协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人口增收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常态化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调度,全省上下形成了最紧要的任务是促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最鲜明的导向是“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促进农民增收”、最有效的措施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好的氛围。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出台《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细则》,构建全方位贯通、全要素保障、全产业链支持、全领域覆盖的产业帮扶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帮扶组织化程度,使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利益联结并分工合作,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上海克服严峻复杂的疫情挑战、前所未有的经济冲击、非常大的财政压力,对沪滇协作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目标要求不减、帮扶成效不减,累计投入市区财政援助资金43.52亿元,实施项目1545个,动员社会各界捐赠帮扶资金2.12亿元,年度援滇帮扶资金投向县级以下资金占比97.36%,投向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占比61.08%。云南注重发挥沪滇协作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将沪滇协作资金与各级财政衔接资金、财政涉农资金、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无偿援助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整合使用,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带动企业发展、农户受益,不断放大帮扶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产业带动
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长效机制。
一是特色产业带动。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挥沪滇协作机制作用,强化产业合作,加大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促进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等重点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沪滇协作的88个脱贫县每县均形成了2到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帮扶主导产业,助力我省培育4440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141个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促进全省2.83万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64.68万户脱贫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比如,在昭通市昭阳区布嘎回族乡,投入沪滇协作资金建设5000亩的苹果种植基地,推动当地苹果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带动当地群众500人就业;在洒渔镇投建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涵盖苹果包装、分选、运输、仓储、物流等方面,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管理,着力培育苹果产业初加工基地,提高苹果的市场竞争力。沪滇协作为昭阳区的苹果产业发展补齐了短板,目前,昭阳区的苹果种植面积从两年前的60多万亩增至73万亩,年产量达85万吨,苹果销往国内各地和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苹果产业年综合产值达90亿元,辐射带动45.6万余人增收致富,让小小苹果成了群众的“致富果”和“希望果”。
二是园区共建带动。围绕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及“数字云南建设”,持续加强产业园区共建,以临港—昆明科技产业园为引领,发挥沪滇“1+16+N”产业示范园区体系作用,加强本省脱贫州、市、县与上海结对区、街镇的经济交流合作,引导上海企业入园落地,推动产业梯度转移。2022年,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251家,实际到位投资85.51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29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9036人;共建产业园区80个,引导入园企业205家,入园企业实际到位投资额32.83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14780人;援建帮扶车间310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5677人。比如,上海富盛经济开发区开发有限公司与临沧市云县工业园区签署园区共建协议,以“上海市场+云南基地”的模式帮助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注册在富盛经济开发区的上海少山实业有限公司与当地咖啡企业初步达成总投资1800万元的咖啡精深加工项目合作意向,年处理咖啡鲜果12000吨,预计总产值将达1.2亿元。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做大做强,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在具备条件的村建设生产基地,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合就地承接的采购订单和劳务等提供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比如,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依托上海绿赛可实业有限公司,把蔗渣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变成工业原料,解决了耿马制糖企业的大量废渣处理难题,延伸了传统甘蔗加工的产业链,形成生产、制造、废渣再利用的闭环,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项目目前产值达6亿元,可实现税收5000余万元,为地方提供近600个就业岗位。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雅邑镇依托沪滇协作,实施首个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场项目,探索“肉牛+企业+村集体+农户+金融+保险”模式,组建镇属企业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运营肉牛养殖场,针对无养殖能力的低收入家庭,由公司进行代养,按照纯利润农户40%、企业60%分成,养殖风险保险公司赔偿80%、相关公司及农户共同承担20%分担,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2022年前三季度,全镇肉牛存栏12923头、出栏4190头,实现产值5731万元,肉牛产业已成为雅邑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是村集体经济带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脱贫家庭”的合作模式,引导有市场、有技术、有规模的经营主体参与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运营,整合盘活村集体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活力。比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先后投入协作资金7800万元、整合衔接资金6984万元,配套建成了含仓储保鲜,冷链储运等功能的现代化浆果分拣加工车间、智能玻璃温室和现代蔬菜种植基地586个大棚,引入第三方重点打造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投资收益、入股分红、资产租赁”产业帮扶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双绑”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完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将帮扶产业收益金纳入村集体经济管理,并强化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发展。
强化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产业合作专班、资金项目管理、项目入库管理、典型引路等工作机制,促进沪滇协作联农带农。
一是产业合作专班机制。制定深化沪滇产业协作工作方案,成立沪滇产业协作工作专班,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4位副省长任副组长,17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沪滇产业协作工作,明确“4+N”重点任务和5方面工作机制,发挥沪滇协作平台优势,推动沪滇高水平产业合作。
二是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尽管受疫情影响,2023年沪滇协作资金保持2022年水平,注重向基层、向产业等脱贫群众、监测对象受益更直接的领域倾斜,年度帮扶资金投向县级以下资金比例应不低于90%,投向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比例应不低于65%,突出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落实好教育、卫生“组团式”帮扶,强化扶志扶智,带动县域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推动脱贫群众收入增长快于面上平均水平。
三是项目入库管理机制。将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衔接资金支持产业项目的重要条件,建立完善产业项目管理,指导基层产业项目规范入库。沪滇协作县级项目从县级乡村振兴衔接项目库中遴选产生,在入库项目论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可研,完善要件,从源头把控立项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乡村振兴部门与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等部门联审联报,做到信息共享、目标同频、工作共抓。
四是强化“典型引路”机制。在沪滇协作项目中注重发掘和推广联农带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成功典型,推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0种“实践模式”“13个典型经验”和助农增收15个实践案例,运用订单合同、股份合作、流转聘用、产业化联合体、服务协作等10种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分享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