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助力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聚焦重点区域,围绕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促进乡村风貌提升、保障群众增收致富三大板块,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协作,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合作、乡村建设、人才培训、劳务协作、教育卫生帮扶等措施落地见效,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共同谱写出感人的沪滇山海情。
共绘产业新蓝图 群众增收有盼头
德宏州与上海青浦区以“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巩固提升、全面发展”为指导,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铺就高原特色产业“富裕路”。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种植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实效。
共建示范打造亮点。按照聚焦土特、整合资金、重点打造的思路,打造精品项目、示范项目,以精品引路,以示范带领。目前,芒市三台山乡德昂酸茶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800元上涨到每公斤1500元;坚果种植面积达4.7万亩,亩产较去年同期增长160%;每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以产促旅,以游增收”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引入新产业新业态。根据每个结对县的发展实际,明确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重视挖掘地区资源禀赋,在做强优势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引入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产业融合。截至目前,已在盈江工业园区注册和正在注册的企业有11家,其中5家企业完成注册投资超16000万元,正式投产。招聘当地员工220余人,其中脱贫户20人,盈江县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转移劳动力,人均每月增收2200元。同时,通过厂房出租的方式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描绘乡村新“靓”点 幸福指数创新高
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导向,以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质量、人文环境舒适度,描绘乡村“新靓点”。
“靓”化乡村添乡愁。采取政策支持、农户自筹的方式,通过拆旧建新、改造提升,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有序推进。自2021年以来,梁河县河西乡丙赛村整合青浦区和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对口帮扶力量,实施文化宫、步行街、健身步道、红色文化纪念墙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绿化、“一水两污”等设施,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易地搬迁搬得稳。为使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发展、能脱贫、会致富”,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牢牢抓住中央、省、州定点帮扶机遇,持续加强搬迁安置点文卫、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引进企业发展促进务工就业,使搬迁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条件极大改善,让群众挪出“穷窝”、找到“活路”。打造了阿昌族博物馆、织锦体验馆、传习馆、感恩馆、阿昌田园农耕生活、茶园山歌对唱体验等旅游景点及活动,配备完善了农家乐、阿昌民宿等基础设施,成功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传承民族文化,打造了有形、有感、有效、有增收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携手共建人才库 乡村发展潜力大
坚持“扶贫”同“扶智”相结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在深化智力帮扶、人才帮扶上挖掘新资源、采取新方式、开拓新局面,在云南奏响乡村振兴“人才曲”。
互访交流谋发展。以协同发展为导向,着力在共享、共赢上推进协作,推动互学互促互鉴,强化资源对接,念好“山海经”,走好“融合路”,沿着创新合作“新路子”,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2023年,德宏州与青浦区双边党政互访7次,召开联席会7次,推动双边协作合作基础更加健康、长远。
组团式帮扶走深走实。充分引导发挥帮扶团队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推动医疗、教育、科技水平提质增效,助力“组团式”帮扶工作走深走实。目前,德宏州17所学校与青浦区16所学校结对,5家医院、11个乡镇、5个村、48家企业、3个社会组织完成结对。
人才交流增理念。以“培养一个、带动一批、促进一方”为工作目标,双方积极选派优秀干部进行双向挂职锻炼、对口交流培养,增强当地干部和挂职干部的管理能力、先进理念,为做好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2023年,青浦区选派8名干部和19名专家、教师、医生到德宏州支农、支教、支医,德宏州选派8名干部到上海青浦区挂职锻炼。
技能培训促增收。以落实“技能云南”行动为抓手,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更好就业、增加有效务工时长、提高劳动薪酬。2023年,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23期,培训脱贫劳动力1030人,联合开展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13场,转移到上海就业的农村劳动力615人(含脱贫劳动力1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