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钱袋子鼓不鼓、脱贫腰杆硬不硬,就看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好不好,后劲强不强。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充分发挥东西部对口帮扶优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因地制宜抓产业,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群众多元增收,实现村有产业、户有覆盖。目前,兰坪县通甸镇共有产业1.23万亩。其中,兰坪海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草莓1000亩、蓝莓2500亩、车厘子2500亩,兰坪县海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特色蔬菜种植2300亩,一心堂(怒江)医药产业园推广种植4000亩中药材,累计带动1.2万名群众转型发展。2020年,通甸镇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2021年以来按照“中央要求、兰坪所需、上海所能”原则,上海市投入帮扶资金8800万元,着力实施了通甸镇蔬菜大棚建设项目,通甸镇浆果分拣、冷链、储运加工厂建设项目,通甸镇车厘子种植基地产业发展道路建设项目,通甸镇丰华村兰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建设项目等一系列助力通甸镇产业转型的项目。冷链物流帮扶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蓝莓、车厘子、草莓等农产品运输中的腐坏率,减少水果的浪费,节约成本,同时也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品质,让消费者品尝到通甸水果“真正的味道”。自从冷链库建设起来,通甸镇党委政府也就能放心大胆地发动群众扩大种植规模。
兰坪海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管理技术,发动农户自己种车厘子、蓝莓,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让乡村振兴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同时,上海浦东新区财政及上海市各级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512万元,实施了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干部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甸镇丰华村分江自然村人居环境提升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社区绿化提升项目、兰坪县通甸镇黄松村村庄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项目等群众参与度高、获得感强的建设项目。
浦东新区从珠海市手中接过接力棒,对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找准自身优势,聚焦通甸短板弱项,持续深化协作,谱写东西部协作帮扶工作新篇章。
借沪滇合作的东风,通甸镇依托沪滇合作建成的蓝莓基地、冷链物流车间等产业基地,以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巩固脱贫成效、实施三年增收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始终把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全力做好脱贫人口增收工作,巩固好脱贫质量。
以通甸镇丰华村为例,通过沪滇合作建成的各大产业基地,多措并举抓就业,拓宽渠道促增收。
强化劳务输出,推动劳务组织化
丰华村村“两委”班子始终把稳定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主导产业之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新一轮政策,通过党建引领、出台措施、组建劳务服务平台等方式,通过海升蓝莓、草莓基地建设,以稳住现有岗位为着力点,全力抓好全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千方百计让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能就业,实现“应转尽转、应输尽输”。同时,重视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技能提升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就业工作的稳定发展。2022年,结合脱贫劳动力的培训意愿分批次、分类别组织脱贫劳动力开展种植、挖机等实用技能脱贫人员培训班2次,共培训脱贫人员110余人。通过培训,提高了脱贫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增加了就业机会,目前,参加培训的脱贫劳动力有九成以上走上了就业创业路。
精细服务抓劳务输出,精准摸底促返乡就业
构建村级劳务服务平台,着力抓好企业用工宣传,持续加大线上线下招聘服务频次,结合州、县、乡人社部门发布用工信息及东西部协作用工需求,多渠道发布岗位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为有意愿外出务工人员牵好线搭好桥。以“点对点”“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便民方式输送外出务工人员1747人,转移就业人员1707人,转移就业率97.5%(含脱贫劳动力746人),其中国外1人,省外国内200人,省内州外204人,县外州内26人,乡外县内236人,镇内1040人。在保障对外劳务输出的同时,还重视劳动力返乡回流的管理服务,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全村返乡劳动力进行摸底,建立返乡劳动力信息台账,摸清返乡人员返乡原因及就业意愿,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截至2022年9月30日,全村共有外出务工返乡人员27人,返乡后动员再就业人员2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7人。
落实落细奖补政策,及时发放外出务工补贴
强力执行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次性生活补贴(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州外省内500元/人,省外1000元/人)、省外务工稳岗补助(省外务工稳岗3个月,含3个月以上一次性补助1000元,稳岗务工6个月,含6个月以上一次性再补助2000元,省外务工稳岗12个月以上,含12个月一次性再补助2000元)、省外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省外务工稳岗3个月以上,给予一次性交通补助1000元/人/年)。同时,通过电话、微信等“一对一”方式,定期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切实做好稳岗服务,让农村劳动力“出得去、有保障、稳得住、能致富”。截至2022年9月30日,丰华村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帮扶对象)省外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共申报32人,补助金额累计32000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共申报11人,补助金额累计13500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
村党总支紧紧围绕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两大政治任务,结合村情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把握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利用村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采用转让、承包、租赁等办法,盘活现有资产,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目前村集体经济收益达62万元。为进一步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确保脱贫户有稳定收入,牢牢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唐云南公司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一方面利用村集体经济合理开发一批村级临时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户、低收入家庭就业:一是与脱贫户、低收入家庭签订务工合同,保证程序齐全、务工情况真实可靠;二是加强对公益性岗位规范化管理,杜绝脱贫户“等、靠、要”思想。目前,该村合理开发了公益性岗位34余个。另一方面合理选配86名生态护林员,35名公共服务岗位,大大增加脱贫劳动力就业,激发脱贫劳动力的内生动力。
引进现代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丰华村有着优越的农业产业发展条件,村党总支与海升蓝莓、草莓基地带领全村人民通过政策、资金支撑帮扶等措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上市涉农企业海升集团,流转土地2501亩,600元/亩,每三年增加10%/亩,进行蓝莓等果浆作物种植,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2020年完成蓝莓种植2100亩。2021年已经挂果,产量80吨,销售收入560万元,2022年进入盛果期,预计产量180吨,预计销售收入1440万元,土地流转收入178万元。对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收入、弱劳动力家庭以及因疫情等返乡人员”,丰华村党总支牵头、工作队协助、党员带头将务工人员根据家庭年龄结构、家庭实际情况有序输送至蓝莓、草莓现代农业产业园,榨菜厂、温室大棚、蔬菜基地等就近企业务工。通过轮流务工的方式保证每家每户都能参与,形成务工组织化,在村民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项目公司技术人员为村民进行草莓种植技术、栽培技术及管理技术培训,改变村民观念,提高村民意识,使务工人员不同程度地学到先进的现代农业管护技术、科学施肥、园艺管理、采摘、包装等方面的技术,慢慢的由原来传统种植的农民向现代化农业产业工人转变。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学到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带动村民自主脱贫增收,拓宽了收入渠道。截至目前,丰华村532户532人从事蓝莓、草莓种植、采摘、园艺等工作,劳务收入223万元。
通过这一系列产业转型的项目实施,使得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一心堂(怒江)医药产业园、兰坪县海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通甸镇“安家落户”,重点发展蔬菜、蓝莓、车厘子、中药材产业,坚持走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的路子,将传统农业就地转型升级,有效带动周边百姓到企业务工,让农民就地变成企业工人,有效解决了百姓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实现通甸镇“从产业传统化向现代农业产业强镇”转变,为接续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