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师生在“智志双扶”上的独特优势,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师生支教团于2022年8月中旬在普洱市墨江县民族学校成功举办“‘墨’上花开,‘江’来可期——暑期青春成长训练营”活动。本期训练营面向墨江县15个乡镇招收初中学员50名,采取分组导师制封闭教学,10天里师生支教团25名志愿老师与学员们同吃同住共学习,教授课程既涵盖了基础教育所必备的专业能力训练,又包含了关注成长的人生规划课程,是高校师生助力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生动实践。
一、主要做法
(一)权威专家领队,“师者讲堂”启迪学术思维萌芽
师生支教团除了遴选中国人民大学4个学院的15名本硕博志愿者,更选配10名由文学院党政班子成员、专任教师、离退休教师、专职辅导员共同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师资阵容强大,学术实力雄厚。结合指导教师团队学术背景,训练营创新策划“师者讲堂”系列讲座:从“问”字的字形与内涵演变启发同学们善用“问”的金钥匙打开真理世界的大门,从“中国”“墨江”“人大”等文字的造字缘起传达“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古文字学术逻辑,以《西厢记》的青春残酷物语指引孩子们直面青春成长的迷惘和挑战,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原文赏析探讨如何运用语言丈量世界……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权威生动,既展现了各自领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又从同学们熟知的分析主体入手,以启发式教育点燃他们的求知兴趣,塑造他们的学术思维。
(二)紧扣墨江实际,立体课程设计满足多方需求
“墨江需要什么?墨江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为了使师资组成和课程设计最大限度切合墨江需求,在赴墨江实地调研前,支教团通过往期经验分享、学员问卷预调查、与当地教师视频备课、指导教师联席磨课等方式,初步确定课程设计原则和框架;开营前,支教团利用2天时间,实地调研走访了墨江乡镇,与乡镇中小学老师座谈,更准确地了解把握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和学生发展特点,针对性地增添了哈尼民族文化相关教学素材;开营后,增加晚间复盘环节,各组导师根据当日课堂情况和学生反馈,对预先确定的内容大纲和教学进度进行大刀阔斧地调整。经过多轮打磨,训练营的课程能更好契合墨江学员的知识基础和兴趣方向,课堂效果也渐入佳境。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这比灌输一堆知识更重要。”支教团在“关注成长”的最高原则下,虚心接受了当地教师“结合墨江教学进度”的建议,从熟悉的应试知识引入,通过故事流变分析、电影视听语言、现代诗歌创作等完全陌生化的思维体系引导着学生跳出应试教育的习惯框架,重塑他们看待未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醒同学‘课堂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在自由的课堂气氛中,他们才能渐渐突破考试答题模板的桎梏,开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支教团理念、墨江教育需求和学生兴趣中取得一个艰难而精巧的平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又切实对墨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是本次训练营收获墨江多方点赞的关键。
(三)陪伴教育实践,身心共育探索全新教育形态
关注成长的教育理念和分组导师制的培养方式贯穿着训练营的始终。在破冰仪式的导师组队环节,训练营的50位学员以游戏方式被分为10个小组,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和志愿者“小老师”各一名,在之后的十天里,各组导师与组员同吃同住共学习,从知识启迪、思维训练、诗意人生等多维度唤醒着孩子们对于知识、审美和自我意识的本能感知与敏锐思考,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都探索着陪伴教育的无限可能。
支教团结合初中生成长规律,创新设计了“跟情绪做朋友”“锻炼批判思维”“定位人生价值”等青春思维训练课程,更充分吸取往期支教经验,依托分组导师制教学,精心组织了“师友夜话”面对面谈心、“国王与天使”课堂游戏、“仲夏夜之约”文艺表演等课外活动,以全天候的沉浸式陪伴教学,搭建起师生间坦诚相待的心灵桥梁,抚平孩子们青春心灵的不安与迷惘,推动他们迈出勇敢绽放自我的第一步。
(四)锚定教育振兴,资源整合搭建多向交流窗口
教育帮扶是智志双扶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支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帮扶在中央定点帮扶工作中的战略性地位。本次的训练营活动,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携手双一流高校教育资源、共同助力墨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积极为训练营的开展提供联络渠道、资金保障、人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师生支教团也以最大的诚意奉献出最强师资班底和教育资源平台,双方在训练营举办中取得了宝贵经验、结下了深厚友谊,共同为墨江教育搭建起一个多向的交流窗口。我们相信,墨江千万学子必将在这一长期稳定的交流学习关系中受益匪浅。
二、取得成效
(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促进教育公平,夯实科教兴国基础性保障
墨江县地处滇西南边陲,山高谷深、多民族聚居、产业薄弱等自然历史经济因素造成了墨江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与分布失衡。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本期暑期训练营将双一流高校最顶尖的教育资源直接送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第一线,更基于墨江乡镇山路崎岖、参与学员人数受限等现实条件,创新开展“师者讲堂”“开学第一课”等优质内容线上同步直播,最大限度保障了墨江师生与支教团的学习交流,有力地开拓了学生思维,启迪了教育思考,加强了资源共享,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挥高校智志双扶优势,拔除思维穷根,激活乡村教育赋能性扶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持续性内生动力,而人才的振兴有赖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师生支教团的到来,向墨江人民展现了双一流高校的顶尖学术能力和“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饱满精神风貌,更把一颗颗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种子播撒在哈尼山乡的孩子心中。“陈涛老师,我会好好念书,将来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去读您的博士!”在校友连线开放麦上,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满怀对未来期许,向他们的导师发出梦想宣言。陈涛副院长勉励同学们,将自己的青春叙事与家乡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以使命担当共谱如大海般壮阔的青春赞歌。“我们共同期待着,在培养出‘与家乡共青春’的一代年轻人身上看到墨江发展的无限可能,看到乡土中国的青春模样!”
(三)践行思政大课堂理念,实现双学双促,强化为国育才战略性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师生支教团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玲莉说:“本次训练营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四月二十五日到我校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落实,是推动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重要实践。”本期训练营期间,支教团成员汲取旧经验、优化新模式,深入乡镇调研哈尼山乡教育现状,走进田间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满怀赤诚为墨江教育奉献智慧与汗水,这必将推动他们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在学业事业追求中。2022年9月25日,在支教团指导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受共青团中央邀请面向全国直播讲授的“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课上,她热情分享了暑期的墨江之行,并由此展开了对古诗词中的多民族文化的生动讲述。“正是因为亲眼看过彩云之南的层云,走过哈尼山乡九曲回肠的小路,与墨江的孩子们同唱过哈尼族山歌,我们才更明白了多民族文化瑰宝之璀璨,更懂得了我们身上传承文化和振兴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