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定点帮扶】中交助梦,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赋能
来源:交通建设报       2023-07-06 14:40:15 【字体:
【字体: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聚居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已经成为这片深山峡谷中的瑰宝。中交集团在积极推动产业振兴、让大家富起来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民族文化,让文化成为激励大家奔赴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持续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

一片广场,铸就发扬优秀文化的坚实阵地

“以前大家吃完饭就闷在家里,现在有了活动场地,村里热热闹闹有人气。”怒江州兰坪县中排乡北甸村的中交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围跳起了民族舞蹈,北甸小学老校长李乔生作为中交文化广场的管理员,感慨万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在怒江州实现全面脱贫后,村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老村民”,李乔生始终觉得,村子里的“生机”还没有伴随着生活的富足而提升。

北甸村聚居着傈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是这些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特长。然而,北甸村却分外“安静”。由于场地限制,绝大多数文化活动并未形成规模。起初,北甸小学室外公厕拆除后形成了一片宝贵的空地,但当大家在上面跳舞时却是尘土飞扬。不久,这片空地再也没人光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建设文化活动阵地势在必行!”一航局驻村干部李合勇系统考察村内基础设施后,立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也很快得到批复,计划从蓝图走向了现实。北甸村集体经济建筑公司在一航局技术员的指导下,对修建“家门口”的工程干劲十足。很快,中交文化广场在大家的努力下雏形初现。硬化的地面、宽阔的场地让大家有了更加舒适的活动空间。

文化振兴需要实践养成,更要宣传倡导。为了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李合勇决定给广场划分功能区。不久,村史馆、图书室、活动室相继落成。

“孩子们来这里看课外书,大人们在这里学习农业知识,大家对学习形成了自觉,是一个好的开始。”李合勇高兴地说。为了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在李合勇的牵头下,一航局简州新城项目部党支部作为北甸村党支部的结对共建单位,为新修建的图书室捐赠了涵盖党建、种植、养殖、百科、童话等各类书籍。在村党支部的倡议下,许多村民主动到图书室读书,遇见不理解的内容还会向李乔生请教。小小的图书室里阅读者络绎不绝,大家的文化知识在一本本图书的浇灌下日渐丰富。

图书是传递知识的有力载体,但信息容量终归有限。受到乡村电影放映员事迹的启发,李合勇决定打造村子的“电影院”,在广场活动室的基础上,引进了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放映首日,活动室里就挤满了人。公共座椅坐不下,就从周边的人家借凳子,凳子被借空了,一些人索性站在墙边看。利用电影院放映前几分钟的窗口时间,村委会还播放了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等公益片。

首次放映取得了良好反响后,李合勇针对全村近400多户村民推行起“菜单式”服务,针对观影需求排档期,并利用放映前的窗口时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这张荧幕虽小,却已成为了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关键窗口。

如今,中交文化广场在北甸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跳舞,人们变得越来越大方开朗;通过互动,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融洽。这片广场不仅为村民提供了舒适的活动场所,更帮助村民提升了文化素养,培育了文明乡风。

一条街道,延伸中国最美村庄的文化基因

一条并不宽的上坡路上,却时常有自驾游车辆穿过。他们放慢车速,摇下车窗,拿出手机,拍下这条路上绵延的石墙、独具特色的千脚楼、民宿门口悬挂的怒毯。他们又或是停下车辆,来到村民家开的民宿歇脚住宿,选购纪念品。看似不起眼的一条街道,却成为了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是秋那桶村,是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落。和318国道齐名的丙察察线从这里经过,也让这里成为从怒江进藏自驾游的必游之地。曾经,秋那桶村以得天独厚的田园景色而闻名,如今,得益于怒族文化街等建设,秋那桶村的文化游日渐升温,络绎不绝的游客为这座古老的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交集团驻秋那桶村第一书记李微认为:“着重加强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性利用,对现代乡村文化空间进行重塑,就要将原汁原味的怒族文化通过住宅、手工艺品展示出来。”2022年8月,中交集团和上海浦东区出资建设的秋那桶村怒族文化街整治项目正式完工。为了让游客更好地理解怒族文化,李微带领参观者,介绍沿街的建筑物以及设计文化街时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李微第一次来到秋那桶村的时候,古老的“千脚落地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千脚落地房”代表了怒族的起居文化,架空结构既可以降低潮气对人体的危害、防止猛兽的袭击,又可以在房屋底层蓄养家畜,合理利用空间,让他不得不感叹怒族人民的智慧。

自然风光具有可替代性,民族文化才是秋那桶村更深层的特色。“让来访的游客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里展现的是怒族文化,最直观的办法是从房屋这些建筑物下手。”秋那桶村党总支书记余贵林提出了建议,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经过系统规划,大家达成了建设“怒族文化街”的共识,将沿街的建筑规划为“千脚落地房”。

万事开头难,在拆迁工作开始时,由于当地村民对文化街了解不到位,许多村民并不配合。在中交集团成立的秋那桶烁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工代赈”帮扶过程中,村民们渐渐了解“怒族文化街”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建设文化街,村民可以在家附近务工赚钱,居住环境也将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是通过乡村文化资源整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秋那桶和怒族文化,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领全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起初不配合拆迁工作的村民纷纷转变态度,甚至有村民还自己动手帮助拆迁。“你们带领我们过好日子,我们也要支持你们工作!”许多村民达成共识。这场中交集团和秋那桶村民之间的“双向奔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5个月后,秋那桶怒族文化街如约呈现在了大家面前。沿线的“千脚落地房”鳞次栉比,引来游客纷纷打卡。村里以此为契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旅产业,将旅游要素聚集到文化街上,发展起农家乐和特色民宿,提供互动式、体验式、嵌入式服务体验,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了弘扬怒族文化,怒族文化街的尽头还修建了小广场,除了满足村民日常文娱活动的需要,还增加了移动摊位,用于村民在小广场上售卖怒毯、石板粑粑等特色纪念品、食品等,推动非遗文化、绿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如今,秋那桶村的风貌和味道没变,发展却是日新月异。

一方舞台,孕育发扬优秀文化的有力载体

“咱们的舞台剧登上集团‘春晚’了!”中交养护派驻怒江州福贡县米俄洛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宋言才高兴地招呼村民们一起观看中交集团2023年网络春晚节目。村民们看到小小的屏幕里出现了他们的影子,也更加坚定了要将“石月亮”的传说传颂下去。是什么让一群普通的村民成为了演员?又是什么让大家对舞台剧如此执着?这还要从宋言才刚来的时候说起。

“宋书记,看到山上的那个孔洞了吗,那是我们傈僳族的图腾之一。”村民向宋言才自豪地介绍。沿着手指方向看去,在海拔3000余米的高黎贡山上,果真有一轮酷似圆月的天然孔洞,那是被誉为“三江圣地、傈僳之根”的“石月亮”,也是全球傈僳族公认的民族发源地。听完相关的传说后,宋言才心里一直念念不忘:“这则神话体现的正是傈僳族人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宝贵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是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入户走访时,宋言才经常能看到不少群众用“期奔”和“笛里吐”等民族乐器弹唱,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脑海浮现出来:利用“石月亮”位于米俄洛的优势,组织大家用舞台剧的形式,将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还能传承傈僳族优秀的精神品格。

宋言才的想法得到了中交养护的大力支持。中交养护提供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打造《石月亮的传说》舞台剧。起初,在选拔演员的过程中,很多村民有所顾虑,日常的舞蹈弹唱只是自娱自乐,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光是听到舞台剧三个字就感觉难以胜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需要大家用最原汁原味的歌声和舞蹈把‘石月亮’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宋言才一语解开了大家的心结。历时数月,编写剧本、编曲、排练舞蹈……在傈僳族最隆重节日“阔时节”到来之前,《石月亮的传说》舞台剧排练圆满完成。2022年12月18日首场演出,现场挤满了乡里的观众。尽管“石月亮”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将其搬上舞台还是第一次。

舞台上彩绸翻飞,来自米俄洛村石月亮乡的村民身着民族盛装,手执乐器跳舞弹唱。“石月亮”的故事在这方小小的舞台上徐徐铺展。当演出结束后,台下掌声经久不息。把百姓熟悉的故事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石月亮的传说》舞台剧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感谢中交养护对节目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会用最真挚的情感,把‘石月亮’精神传承下去。”演出结束后,石月亮乡文化站站长李高峰感激地握住宋言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小小的舞台上,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此得到发扬传承,不但让村民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还让更多人了解到怒江文化和傈僳族精神。“我们将着手打造《石月亮的传说》升级版,用更优质的舞台剧,持续讲好文化振兴的故事。”宋言才这样规划着这部舞台剧的未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