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9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       2023-04-19 15:37:00 【字体:
【字体:

严涛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的提案》(第193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9〕18号)要求,按照我厅的职能职责,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提水平,不断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受益面,积极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切实加大农机实用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扎实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工作,纵深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高效发展,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农机化支撑。

一、大力增加农机装备总量。强化先进农机化技术及装备的应用推广,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努力提高农机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202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预计将达到28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在全国排第29位,在西南四省排第2位(四川排第1位);农机具总拥有量达到655万台,比上年增长1.7%。

全省支撑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农业机械拥有量情况为:1.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全省共有拖拉机35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35.7万部。其中:小型拖拉机(22.1千瓦及以下)28万台,中型拖拉机(22.1-73.5千瓦)6.1万台,大型及以上拖拉机(73.5千瓦及以上)0.7万台;2.耕整地机械。全省共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甘蔗等农作物耕整地机械179.7万台。其中:耕整机37.5万台,微耕机100.4万台,引犁机13.4万台(套),旋耕机20.7万台,深松机0.6万台,引耙机6.8万台,铺膜机1721台(套),联合整地机415台;3.播种机械。全省共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甘蔗等农作物播种机械2722台。其中:免耕播种机780台,精量播种机1403台,整地施肥播种机477台,水稻直播机62台;4.栽植机械。全省共有栽植机械2644台套。其中:水稻插秧机2603台,秧苗移栽机41台;5.植保机械。共有植保机械22.1万台(套)。其中:自走式植保机械170台,植保无人机1195架。6.收获机械。全省共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甘蔗等农作物收获机械18531台套。其中:谷物联合收割机8651台,稻麦联合收割机829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59台,油菜籽收获机221台,马铃薯收获机9397台,甘蔗收获机262台;7.干燥机械。全省共有干燥机械13.2万台套。其中:谷物烘干机5939台,果蔬烘干机12.2万台。通过长期发展,云南农业机械已初步形成了农用动力机械、土地耕种机械、种植施肥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业运输机械、养殖业机械等8个机械门类,包括了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监测、初加工、动力机械、灌溉机械设备,畜禽养殖饲料草加工、畜禽产品采集储运、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病死畜禽处理机械设备,果菜中草药设施种植、收获、初加工、搬运、灌溉机械设备,茶产业田间管理、采收、初加工机械设备,油糖料收获、初加工机械设备;水产养殖设备;环保设备,橡胶初加工机械等机械设备,农业机械设备种类、数量不断增多,品质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明显改善,使用效率稳步提升,服务功能不断扩大,为云南粮食、重要农产品和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大力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以稳定政策实施、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益为主线,切实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精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绩效考核中,我省连续2年获全国“优秀”等次。

一是工作制度持续完善。紧紧围绕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遵循“结合实际、全程公开、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广泛征询、实地调研、专家评审、集体决策等工作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相关制度。迅速编制印发了《云南省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针对农机购置补贴违规查处实际需要,完成了《云南省农机购置补贴产销企业违规行为处理规范(试行)》修订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承诺践诺和异常情形主动报告等要求。

二是补贴范围不断扩大。按照“有进有出,优机优补”的原则,及时调整完善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编制发布一览表,范围涵盖21大类45个小类128个品目,补贴机具涵盖了粮食、果菜茶、中草药、油糖料、橡胶生产、搬运及初加工、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多作物、多环节机械设备。

三是争取中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367万元,比2021年增加3844万元,增长9.5%,争取资金量创2005年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历史新高,争取和使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量排名全国第15位,在西南4省排名第1位。补贴机具17.67万台(套),受益农户13.44万户,带动社会投入农机购置资金13.98亿元。

四是对云南粮食作物和重要农产品机械化生产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将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抛秧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播种机、山地轨道运输机等支撑丘陵山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21种机械设备纳入了补贴范围,对耕整打塘机、辣椒除柄机、连栋温室大棚等开展省级专项鉴定并开展补贴试点,将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含床土处理)、水稻插秧机、履带式拖拉机、旋耕机、穴播机、单粒(精密)播种机、铺膜(带)播种机等支撑粮食生产的7个机具补贴额测算比例从30%提高到了35%以上。

五是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全面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自主投档平台,实行常年受理,方便企业随时便捷投档。全面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申请办理服务系统常年连续开放,推广使用手机App等信息化技术,方便购机者随时在线提交补贴申请、应录尽录,持续推进购机者线下申领补贴“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全面实行补贴受益信息、资金使用进度实时公开,利用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按年度公告近三年县域内补贴受益信息,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推进数据共享。全面推行补贴申请审核和资金兑付限时办理,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限,将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将公示时间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将财政部门兑付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让农民尽快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惠。

六是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实现农机购置补贴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补贴机具信息核验由人工核验向信息化核验转变,探索补贴申请、核验、兑付全流程线上办理新模式,推进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与监管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组织开展农机试验鉴定、认证证书及其采信的检验检测报告等投档资料规范性抽查,对发现的多次或重复出现问题以及管理水平较低、违规风险较大的鉴定证书进行注销、撤销证书处理。加强对农机生产企业承诺、践诺执行情况的监管和失信违规行为的调查处理,加强交易价格等发票信息规范性的监测监管。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和大数据的信息优势,选取使用补贴资金量较大、违规风险较高的重点机具开展第三方机构抽查核验,提升了违规行为排查和监控处理能力。加强各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对违规行为的联合调查处理工作,对发生较重或严重违规行为而被处理的农机产销企业,实行省际联动处理,从严整治突出违规行为,有效维护了政策实施良好秩序。

三、大力强化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的保障支撑。强化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的保障支撑,精心组织农机投入“春耕”“三夏”“三秋”生产,2022年,共投入农机160万台(套),检修农机具134万台(套),完成机械耕整地4568万亩,机插(播)570万亩,机械收获1117万亩。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云南分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优惠用油保供服务机制,最高优惠幅度达6%。推动组建我省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238支,保障疫情管控区域“三秋”抢收5.5万亩。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并认真组织实施《云南省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将水稻机械化种植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组织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德宏州开展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械化生产技术引进试验,探索“本土化”水稻种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示范;大力开展水稻育秧中心建设,扶持7个农机合作社开展水稻机械化种植。围绕5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积极主动发挥农机装备技术支撑作用,成立了大豆油料扩种机具装备评估评价工作组,研究制定《云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具保障方案》,指导有种植任务的29个县(市、区)编制并认真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一县一方案”,安排专项经费支持20个农机合作社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据统计,29个任务县农机部门组织耕整地机械24937台、大豆播种机具7759台、玉米播种机具8399台,完成大豆玉米种植耕整地44.87万亩、机械播种大豆9.14万亩、机械播种玉米12.99万亩。

四、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全程机械化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工作部署,制定印发年度推进全程机械化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工作实施方案和开展省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建设的通知,从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实际出发,以优势产区和主产区为重点,强化示范引领、技术推广和培训宣传,积极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工作。每年投入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建设7-8个省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022年,首次与院校合作实施了寻甸县马铃薯、麒麟区水稻、陆良县玉米、勐海县甘蔗生产4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示范点以关键技术环节和“瓶颈”问题为主攻方向,重点补助水稻育插秧、马铃薯和甘蔗机种与机收等薄弱环节,通过示范点、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和产学研推协作攻关,探索形成该类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技术模式和成本效益分析,辐射带动周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目前,曲靖市麒麟区、楚雄州禄丰市、德宏州芒市、德宏州陇川县被评定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基于中小型收获机的甘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入选2022年农业农村部甘蔗主推技术模式。

五、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组织编写发布了《云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实施细则》和每年度云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产品种类指南,规范试验鉴定工作,明确试验鉴定机具品目,认真开展试验鉴定工作,2021年4月至2022年末共鉴定农机产品140个;协助云南井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的秸秆揉丝机等53个产品到陕西、湖南、重庆等地进行试验鉴定,解决我省农机企业能生产而我省没有鉴定能力的问题。认真组织开展“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及时开展农机质量调查和收获损失率调查,扎实开展农机质量投诉和调查。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培训,每年在相关县举办云南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培训班暨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全省16个州(市)及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建设县农机推广站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骨干社员等参加活动。强化机收减损技术宣传培训,各州(市)采取进村入户、集中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积极开展秋粮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服务工作。2022年,省级组织举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水稻机械化育秧、机收减损、坚果采后处理和初加工、联合收割机驾驶技能培训等培训班10次,培训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和机手1500多人;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先后举办技术培训班及机具演示会、研讨会等2771场次,培训机手、合作社、农民12.2万余人次,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组织开展农机技术指导3.7万余次。通过理论培训、典型观摩、实操学习,有效提升了各级农机管理、技术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机手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成立云南省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省科技厅发布《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面向云南咖啡、橡胶、烟草、花卉、普洱茶等特色经济作物,重点支持农业种植、精加工等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在重大科技专项中,安排资金1765万元,资助北航云南创新研究院开展烟草生产种植农业全程机械化创新项目。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对外发布我省首批农机化短板装备需求清单29条,涵盖粮食机播机收、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播种、甘蔗种植和收获、特色经济作物收获后初加工等环节机械化需求,引导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聚焦短板机具联合攻关发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大对农机制造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投入资金1240万元支持4家生产企业涉农装备研发提升改造。省农业农村厅累计安排专项经费200余万元,支持昆明市、红河州研发(改造)丘陵山区主要农作物、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环节急需的短板机具,引导鼓励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组织根据生产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农机研发改造,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2022年,引导鼓励全省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12家,研发改造果蔬烘干机、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一体机、蔬菜移栽机等10多种机械50多个机型,努力解决农业机械“水土不服”“无好机用”的问题。积极参与国家“一大一小”农机装备补短板先导区建设,广泛动员引导科研院所、重点农机生产企业参与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短板机具项目化实施方案编制,共推荐22个单位63个短板机具产品申报部级短板机具研发改造项目。

七、大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扩量、提质、增效”要求,进一步引导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发展。2022年,全省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001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535个,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个,农机户189.3万户,农机从业人员203.9万人。制定印发云南省农机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项目指南,规范项目实施流程,引导农机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省级安排专项资金,通过机具累加补助、新建机库棚补助和烘干塔房建设等政策倾斜,每年扶持建设30-3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强化装备、优化结构、增强能力。精心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紧扣农时服务农业生产,组织指导农机合作组织抓好机具检修、物资储备、信息获取、机手培训等工作,及时掌握农机作业供需信息,积极调度全省农机合作组织投入“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农业生产,切实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八、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考虑耕地资源禀赋、粮食产量、水资源节约等情况,优先在“两区”和粮食产量重点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引导推动田块小变大、短变长、弯变直,积极支持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工程设施与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发展,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拓展农田多重功能,助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2022年,全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80万亩,2023年,将完成376万亩。通过多年努力,截至2022年底,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52.3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35.81%。通过实施水利、农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农机作业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农田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1%。全省高海拔和陡坡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根据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耕地8093.32万亩。其中:坡度2度以下(含2度)的耕地仅有908.21万亩,占全省耕地的11.22%;坡度2-6度(含6度)的耕地仅有956.60万亩,占11.82%;坡度6-15度(含15度)的耕地2516.31万亩,占31.10%;坡度15-25度(含25度)的耕地2203.28万亩,占27.22%;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1508.92万亩,占18.64%。总体来看,坡度在6度以下、适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耕地仅有1864.8万亩,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平地及缓坡耕地面积较少,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的难度较大,在坡地上进行机械化播种(栽插)、收获的适用机械较少,“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问题较为突出,极大地制约了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明确要求:到2025年,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作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9〕18号)确定的发展目标也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国家和省确定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发展目标一致。面对土地坡度大、地块面积小、土壤黏性重、机械化作业条件差的特殊自然环境,近几年来,云南省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国家、省制定的目标,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2021年,全省农作物耕作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0.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位列西南四省第2位(仅次于重庆市53.6%,高于四川省42.97%、贵州省30.96%);2022年,经过艰苦努力,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可达到52.98%,比2021年提高2.2个百分点,我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近10年来第一次实现了2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可缩小与全国的差距1个百分点(从2019年来,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平均每年增长0.97个百分点)。2022年各省农机统计报表汇算还未结束,西南各省农机统计报表数还未公布,作为保密数据也无法获取,但从近年农机统计规律看,应该是平稳小幅增长的态势,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云南省巩固西南4省第2的位次应该问题不大。

九、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持续开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任务研究。按照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组织专门力量,持续开展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四分”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任务研究,为全省“十四五”及2035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指引。

(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不断改善农机作业条件,促进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相适应,农机农艺相融合。

(三)持续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争取力度,进一步规范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不断强化政策宣传培训工作,从地方农业生产需求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新产品补贴试点,扩大补贴范围,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进一步规范农机购置补贴各环节工作,科学引入更多现代化信息手段,缩短补贴办理周期,便利农民申领补贴;加强补贴大数据分析使用,强化补贴机具核验,规范违规查处,提升补贴办理服务质量和水平,降低补贴政策实施风险。

(四)持续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力,持续开展示范点建设的指导服务,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生产模式。

(五)持续加强农机装备创新研发。围绕急需装备和技术,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农机装备创新研发体系。鼓励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对接,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示范推广新模式,积极发展适合丘陵山区地形及农艺措施,技术成熟、性能可靠、节能环保、农民买得起、用得上的机械,有效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增强机械化生产能力。持续推进“一大一小”农机装备补短板先导区建设,积极与浙江省、湖南省等农机化发展较好的省份对接,争取有实力的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到我省进行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

(六)持续开展先进适宜农机和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装备,开展先进适用机具鉴定遴选。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关键环节,筛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和路线,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配套,制定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方案,发挥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和有关专家组、行业协会、农机一线“土专家”的作用,以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举办现场演示、展示及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观摩活动,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推进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和水平提升。

(七)持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鼓励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与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积极推广“互联网+农机服务”“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支持农机服务主体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农机服务模式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4月18日

(联系人及电话:刘仕全,0871-65749548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