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4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       2023-04-20 16:11:00 【字体:
【字体: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怒江流域地理生态保护型农业发展的提案(第241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怒江流域上段重点打造地理生态保护型特色农业产业带方面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平地少,高山陡坡地多,海拔高低悬殊大,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集中化难度大,农业产业小、散、弱的特点突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地理生态保护型农业发展,是基于怒江实际的务实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立足区位优势,依托良好山地资源,持续开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全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截至目前,怒江州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草果种植面积达111.5万亩,研发“草果+”系列产品30余种,成为全国草果核心产区和全省最大的草果种植区,带动4.31万农户16.5万人增收。同时,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达11.38万亩、核桃207万亩、中药材16.9万亩、水果6.4万亩、茶叶5.8万亩,养殖中蜂8.05万箱,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保护生态、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2021年4月22日至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怒江现场办公会。会议强调,要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设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充分利用怒江、澜沧江干热河谷地区土地资源,布局建设柑橘、芒果、蓝莓、车厘子等高价值产品基地,到2025年,争取水果产业面积达10万亩以上。围绕重楼、云黄连、滇黄精等中药材品种,推进规范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到2025年,中药材产业面积达50万亩以上。推动以贡山县为重点的中华蜂养殖基地建设,稳定10万箱以上养殖规模,不断提高蜂蜜品质和品牌。加强独龙牛、高黎贡山猪等地方畜禽品种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扩大繁殖规模,提升高档肉食品供给能力。建设好怒江新城绿色香料产业园。到2025年全州绿色香料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以上(草果130万亩、花椒30万亩、山胡椒15万亩),基地化率由10%提高到50%以上;香料产业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以上,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10年内达到100亿元以上。力争5年内全州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由16.28万亩增加到30万亩以上。运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入广东、上海等地高端市场。实施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优先支持、集中建设,在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布局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样板。以上目标任务,为怒江流域上段重点打造地理生态保护型特色农业产业带指明了方向。在怒江流域上段,福贡县、贡山县、泸水市的地理生态保护型特色农业各具特点:

(一)福贡县生态保护型特色农业产业情况。根据福贡县境内海拔高差大,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将福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海拔开发带,即海拔1500米以下江边河谷水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区;海拔1500~2000米高原特色农业作物生产区;2000~2400米畜牧业发展区;2400米以上旅游、生态保护区。《福贡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福贡地处怒江大峡谷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立县,绿色强县为目标,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管控要求,统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这和提案中“在做好怒江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进行适度开发”一致。福贡县产业发展重点为草果、中药材、漆树、核桃、竹子、畜产品、木本油料、薯类、茶叶、蔬菜等。重点开展草果、花椒等香料种植加工,巩固提升独龙牛、阿克鸡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重楼、石斛、白芨、半夏、福贡云黄连、草乌、木香等中药材,建成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福贡县北部经济中心、县域交通次中心的区位优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园建设,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建设成福贡县“领略石月亮地质奇观,享受大自然神奇奥秘,体验生态田园生活”的健康生态示范镇。

(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理生态保护型特色农业产业情况。《贡山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要不断提升峡谷特色农业质量效益,突出“绿色”“环保”“原生态”特色优势。做精做强以草果、中药材、羊肚菌、中华蜂、独龙牛、独龙鸡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中华蜂文化产业园区、食用菌(羊肚菌)种植园区、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峡谷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四大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有机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有机产业文化示范基地,启动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建设工作,加大农产品品种有机认证,推进“三品一标”农业品牌建设。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重点围绕草果品种选育、草果品质分析化验、草果产品精深加工、草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展示+科研+旅游+康养”于一体的草果产业链,着力把草果产业打造为全县“三个亿元”产业之一,持续推进草果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丙中洛村、甲生村、双拉村、秋那桶村、双拉娃村5个怒族建制村重点实施黄精种植项目。

(三)泸水市地理生态保护型特色农业产业情况。《泸水市“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要结合泸水市各街道、乡镇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在产业品种结构上,以发展草果、咖啡、高黎贡山猪特色产业和完善产业链为主。截至2021年,全市草果种植面积达20.64万亩,挂果面积14.8万亩,鲜果产量2.1万吨,实现产值16800万元。

二、关于怒江流域下段重点打造三产融合的热区现代农业示范带方面

在泸水市以南的怒江流域地区,正如提案中指出的,要从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入手,逐步打造热区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带。

(一)隆阳区热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近年来,隆阳区推进基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设施化配套、专业化经营。突出咖啡、肉牛优势产业,统筹抓好生猪、水果、蔬菜、蚕桑等重点产业,实现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效应明显,绿色食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打造市场认可、消费者放心的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从7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绿色食品牌”基地化率达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增加到3:1。在咖啡产业上,管好用好《保山小粒咖啡生产技术规程》,支持鼓励申报咖啡果皮茶、花茶、果酒生产等咖啡行业相关标准。在肉牛生猪产业上,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每年创建3个市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争创1个国家级(省级)示范场。在水果和蔬菜产业上,逐步实现“五化五统一”,建成全区蔬菜生产设施服务体系、农化服务体系、蔬菜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蔬菜种植技术普及率、配方施肥、统防统治达95%以上。在蚕桑产业上,大力推广智能化小蚕共育、桑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

(二)龙陵县热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近年来,龙陵县以生猪、肉牛、黄山羊加工为重点,以山地乌骨鸡、龙江鸭加工为特色,加大引进建设屠宰加工能力,提升肉类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开发冷鲜肉、休闲肉制品、低温调理肉制品主食肉食菜肴、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肉类加工企业进园区。力争到2025年,肉类加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年屠宰加工生猪15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1万只,精深加工率达到300%以上。

(三)施甸县热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施甸县加快乡村标准化电商中心建设,加大与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力度,加强与麦德龙、百果园等大型超市对接,做好农超对接工作。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对接,做好线上、线下营销,让特色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县电商产业园区建设,丰富园区业态,吸引企业入驻,将电商园区打造为全县电商培训基地。依托淘宝、京东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开设县级地方特产馆,入馆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56个。培育农产品电商市场主体138个,扶持县级农产品快递合作企业22家(户);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镇)、企业(合作社、园区)和网店138个,培训电商人才2000名。到2025年,争取特色水果电商销售量达到总销售量的25%以上,电商销售量达到农产品总外销量的30%以上。

三、关于沿边接壤地区重点建设中缅跨境农业示范区方面

芒市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一带一路”、孟中印缅、中缅、中老经济走廊、新时代中缅金银大道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滇西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从空间属性看,大有可为,从经济属性看,潜力无限,从文化属性看,优势独特。作为“两江”流域发展重要节点的芒市,在改善农田、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将获得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建设机遇,为芒市“借道超车”实现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目标提供新动能。近年来,芒市推动开放活农,产业内外联动发展。一是充分发挥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云南自贸区德宏片区等特殊政策,进一步加强中缅农业合作,政府、企业、民间“三轮齐驱”,拓展境外甘蔗、蚕桑、水果等原料基地建设,为优化境内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力争到2025年,境外甘蔗发展到11万亩以上、水果种植4万亩以上,实现境外农业产值5亿元以上。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粮食进口配额,用活边民互市政策,在境外加工玉米、豆类等,改变性状后合法、低成本进入国内,为发展畜牧业创造饲料条件。三是瞄准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市场,把芒市打造成上海等地的市(省)外蔬菜、水果、肉蛋主供应基地。力争2025年前打造至少1个沪滇合作农业产业园。

四、中央及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及指导服务怒江流域农业发展情况

2022年共安排6.82亿元中央及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福贡县、贡山县、泸水市、隆阳区、龙陵县、施甸县、芒市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等,其中: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93亿元、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1.68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1600万元等。

2022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带队多次前往怒江流域地区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开展情况,并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座谈,共同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督促各规模养殖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100%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台账,及时、准确记录畜禽粪污数量和去向。督促指导县级农业农村部门逐步建立回收网络体系,建立较为完整的秸秆回收台账。大力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一批绿色节本增效模式,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和示范片。其中:怒江(临沧段)累计认证绿色有机产品168户、634个产品,面积222.04万亩;怒江(保山段)隆阳区完成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4个、有机产品认证14个。为帮助怒江流域发展地理生态保护型农业,2022年在怒江州4个县(市)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安排项目资金共计569万元,其中兰坪县130万元、福贡县131万元、贡山县164万元、泸水市144万元;完成5天异地脱产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06名,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2个,培育科技示范主体14个,招募特聘农技员20名。

感谢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采纳你们的意见,认真履行农业农村部门职能职责,做好怒江流域地理生态保护型农业发展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怒江流域地理生态保护型农业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示范区建设。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4月19日

(联系人及电话:何应心,0871-63116831)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