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云南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快推动云南乡村振兴的提案(第106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综合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大力培养龙头企业”的主要举措
(一)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较快发展,截至2022年底,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04户,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户,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61户,均在西南五省中位居前列。一是制定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名单。从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筛选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后备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200户,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1600户,努力实现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州(市)全覆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县(市、区)全覆盖。二是培育农业上市企业。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起草《云南省扶持农业企业上市实施方案》,建立农业企业上市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上市工作专班;举办“2022年云南省重点农业企业上市培训班”,邀请30家云南省重点农业企业及“金种子”上市后备企业参加,并邀请云南神农集团进行上市经验分享;提出拟上市企业名单(15户),对名单内企业精准对接,逐户分析存在问题、明确协调解决企业困难的责任单位,助力企业上市。
(二)扎实开展农业龙头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开展2022年农(林)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需求调查,涉及725户企业345.97亿元的贷款需求,并将企业贷款需求推送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保监局,引导银行给予信贷支持。二是由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与23家银行签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金融服务书,协议金额达319.3亿元。三是召开2022年农业龙头企业增信贷款专题会议,与云南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研究农业龙头企业增信贷款事项,初步已达成协议,力争每户省级龙头企业增信100万元,增信额度达到11.6亿元。
(三)开展农业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工作。一是落实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完成贷款贴息补助项目资金拨付审核程序,支付奖补资金279项4071.28万元。二是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意见》(云政发〔2022〕32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22〕42号),开展云南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养殖投资项目奖补资金申报工作。
二、关于“推动品牌战略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强化品牌培育。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表彰,共评选品牌主体183个,兑现奖补资金4亿元。组织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遴选推荐,分品类分梯次分年度开展农业品牌精品培育,昭通苹果进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建立“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制度,每年动态征集优质品牌,711个品牌纳入“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初步构建起以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库为承载、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基石、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架、“绿色云品”省域IP为引领的品牌矩阵。
(二)建立统一的品牌标识体系。2021年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形象标识管理办法》,明确了云南省“绿色食品牌”“云”字形象标识由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依法申请全类(45个类别)商标注册,同时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形象标识使用授权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获得云南省名品名企表彰的生产经营主体、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获得云南省“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认定的生产经营主体等经许可的相关主体,可以申请使用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形象标识,用于开展相关品牌展销、宣传推介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07个经营主体申请并正在使用该标识。
(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展示推介活动。2022年组织参加展示推介及产销对接活动共5场,涉及企业数量达500家次,通过集中展示推介,与采购商、贸易商、投资商现场对接,持续推动“云品出滇”。一是借助省委组织部在山东省委党校举办云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的契机举办“云品入鲁”专场推介会,组织全省60名县(市、区)长推介家乡特色农产品,50家高原特色农产品代表企业、200多种“云品”参加展示展销。二是牵头负责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招展组工作,组织402家企业、1000余种“云品”参展布展,举办商务洽谈、企业带货直播等活动,高原特色农业展馆展品数量、日均参观人数位列12个展馆前列。三是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及“云品入沪”专场活动,组织脱贫地区涉农企业参加西南地区产销对接会。四是征集云南普洱茶、咖啡、永生花等产品主体赴加拿大参加COP15第二阶段线下会议,在“中国角”进行展示推介,开展普洱茶茶艺展示及品鉴活动,推动普洱茶走向世界。
(四)推进品牌营销平台搭建。积极开展营销平台搭建,组织全省各地优质农产品进行展示销售。一是自2019年开始推动昆明机场集团、昆明空港商贸有限公司在昆明长水机场开设“绿色云品”展示销售中心,销售茶叶、花卉、咖啡、坚果及其他具有云南特色的产品。利用机场窗口平台开展“绿色云品”宣传销售工作,在店面媒体设备滚动播放“10大名品”评选颁奖视频、宣传片及各名企的宣传视频,2022年共计开展7场主题专场活动。2022年展销中心各品牌销售额逐步上升,旅客认知度不断加强,销售总额达2370.9万元。除昆明外,持续推动在丽江、大理、保山、西双版纳、腾冲、芒市共6个机场开设“绿色云品”展示销售中心店,加大云品销售力度。二是依托云南农垦集团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等,广泛开展农村地区特色产品遴选,常态化开展营销推广,积极帮助各地扩大销售。三是强化与盒马鲜生、菜鸟、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建设直采直供直销基地,2022年全国首个且最大的“有机盒马村”正式揭牌落地昆明。
(五)拓展品牌线上销售渠道。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强化与盒马鲜生、菜鸟、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助推农产品生产企业拓展电商销售渠道。一是坚持以“益农信息社”为载体,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截至2022年底,全省制作悬挂“益农信息社”标识牌1276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村级信息员累计培训数量9.04万人次,累计发布信息5.39万条,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便民服务累计86.87万人,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农产品交易的累计金额超过1.59亿元。二是支持昆明空港商贸有限公司在天猫商城开设“云南绿色食品牌官方集合店”,实现线上线下合力运营,2022年全年销售总额为127.16万元,同比增长3.6%,累计合作品牌25个,全年累计上架80个链接共147个SKU。三是南博会期间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设立企业直播间,会期共有42家企业参与直播活动,通过天猫、淘宝、抖音等多平台开展直播,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四是以“四季云品·产地云南”为主题,联动抖音、京东等电商平台成功举办“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电商年货节,实现直播销售额2854.96万元,签订意向购销合同6000万元。
三、关于“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主要举措
(一)建设云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完成了云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数据库标准等5个标准规范的编制,建立了大数据基础数据库框架,搭建了空间基础数据库、农业业务数据库,建立了大数据管理支撑平台,建成了产业帮扶信息监测管理平台、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产业合作信息平台、10大名品管理平台等7个业务应用系统并已投入使用。
(二)持续打造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场景。围绕高原特色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数字技术在耕种、施肥、饲喂、病虫害防治、资源环境监测、采收、销售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广泛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发展。连续两年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支持建设40个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经过2021、2022两年的建设打造,已逐步形成以玉溪市褚橙、曲靖市佳沃蓝莓、大理州春沐园小番茄等为代表的全链条数字化生产示范,以及云果产业大脑、三七智慧农业服务平台、5G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一批全产业服务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有力助推我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四、关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主要举措
(一)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亟需的高素质农民,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培训与教育并举,引进培育与就地培养并重,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加快培育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亟须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返乡入乡创业。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5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云人社通〔2021〕49号),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乡村能人就地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并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和创业培训等政策支持。2022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3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从培训提升、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帮扶等方面出台了10条具体举措,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村振兴领域就业创业。二是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等资源在脱贫地区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返乡入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鼓励返乡入乡人员入园孵化,对返乡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地、基本办公条件、公共会议场所、商务洽谈场所和后勤保障服务;组建创业导师队伍,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咨询、项目评估、项目推介、开业指导、企业管理、企业诊断、市场营销、品牌策划、产业链对接等创业服务,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加大资金倾斜力度,推动政策措施落实落地。2022年,充分考虑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资金需要,共倾斜安排115个贫困县区(含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中央就业补助资金15. 81亿元。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共发放基层就业奖补、吸纳就业补贴、促进乡村振兴补贴、创业补贴等经费1.73亿元,惠及高校毕业生1.06万人。
五、关于“制定多元投资政策”的主要举措
(一)新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2022年12月,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关于将省级打造“绿色食品牌”专项资金优化转型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22〕291号),设立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并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纳入省级年初预算安排,该资金主要聚焦省委省政府明确的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等重点产业,围绕重点目标和关键环节,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奖补、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等方式,从支持稳市场主体、品牌打造、加大招商引资,以及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支持推动我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省农业农村厅正牵头制定种业、咖啡、奶牛产业投资奖补政策,待申报指南出台后,将开展组织申报、复核等工作,将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予以奖补。
(二)支持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2022年,我省通过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农业领域项目16个,金额29.91亿元。2023年,拟通过财政部提前下达我省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支持农业领域项目11个,金额17.93亿元。下一步,将加强对各州(市)的工作指导,并结合全省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国家两部委审核结果和各州(市)项目重要性排序情况,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和符合发行条件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农业领域项目建设。
(三)巩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特色产业收益保险试点。从2007年起,按照财政部部署将能繁母猪险种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我省开始逐步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通过陆续增品扩面,我省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已全面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种植、养殖和森林等16个大宗农产品险种。各级财政部门累计补贴99.9亿元,使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从2007年的1.5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7.73亿元,保险险种逐步拓展,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保险内容进一步丰富,为农户防范化解农业产业生产风险提供了保障和支持。2022年,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云南银保监局4部门印发《云南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云财规〔2022〕19号),明确提高大宗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中央、省和州(市)财政配套比例,降低县级财政配套比例;明确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至全省,鼓励州(市)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统筹中央和省级预算资金给予奖补支持,进一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率,稳步扩大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等作用。
(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鼓励和引导驻滇金融机构立足云南农业资源禀赋,围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依托现有传统信贷产品+创新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主体和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目前金融机构通过整合政银企数据资源,结合政策赋能、政银保担增信,创新信贷产品支持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主体,逐步破解农企农户缺抵押、少抵押难题。如农业银行坚持并优化“信息建档+线上办贷款”农户贷款双轮驱动作业模式,极大提升市场主体对金融的获得感。针对种养殖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及抵押品难以满足传统的信贷审批要求的特性,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肉牛贷”“生猪贷”“奶牛贷”等以生物资产为抵押品的信贷产品。融资渠道由传统的线下物理网点办理也正在逐步向线上化迁移,大部分金融机构均能提供线上融资渠道,如建设银行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惠懂你”平台。
六、下一步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促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一是深入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引导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协会的联合体经营模式,形成生产资料的优化、有效配置,主体联动,全产业链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收益,实现促农增收。二是强化重点企业培育壮大。制定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名单,做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认定和运行监测淘汰工作。三是建立“农业市场主体发展情况调度平台”系统,按季监测调度农业企业发展状况和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情况,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保农业市场主体保就业助企纾困有关政策措施。
(二)加快推动品牌强农战略实施。一是在省“绿色食品牌”形象标识“云”字注册商标基础上,结合特色产业、重点展会推介、电商平台专区、广告宣传、微信聊天表情等应用场景,委托专业设计方开展“绿色云品”IP形象设计,建立包含图像、宣传文案、文创延伸品、物料印制和使用说明于一体的更规范的“绿色云品”IP形象体系,作为云品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切实发挥农业品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围绕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持续完善品牌目录制度,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品牌矩阵,积极推进产品、管理、营销等创新,稳步提升云品市场占有率。三是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2023年商洽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示推介活动,利用展会平台推进市场渠道拓展。四是持续强化营销平台打造,支持机场展销中心拓展产品品类,开展系列专场推介活动。五是进一步联合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开展话题营销,建立宣传矩阵,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
(三)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坚持培育和引进结合,深入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遴选培育一批“链主”企业,研究制定培育工作方案,持续加强服务指导,促进“链主”企业发展壮大。紧盯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着力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痛点、难点问题,做大做强肉类食品、精制茶等制造业,做精做特果蔬及咖啡、核桃等特色加工业,加快发展焙烤食品及乳制品等食品加工业,巩固提升制糖、谷物及粮油加工业,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重。
(四)进一步提升农业领域创新能力。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中突破全省农业现代化关键技术领域的瓶颈,获得一批支撑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突出解决一批农业关键技术问题。加强设施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农业机械装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鼓励院企院地合作,引导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龙头企业研发、示范推广等关键环节支持力度,推动涉农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建科技研发中心,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动云南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冷藏初加工、冷链物流和重点农业企业新增贷款贴息支持政策力度。二是加强与省金融办、云南银保监局和人行昆明中心支行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信贷投入,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升服务质效,做好银企融资协调服务,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感谢贵单位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谏言、献策、献计,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加快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