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42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管理处       2023-04-28 11:09:00 【字体:
【字体:

民革云南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云南杂粮产业化发展的提案(第142号)已交由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加强种植基地建设”的建议

省农业农村厅每年印发粮食生产指导意见,都把杂粮生产作为稳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布局的重要内容。2022年,全省大麦种植面积224.57万亩、产量47.58万吨(其中:青稞面积9.30万亩、产量1.68万吨),荞麦67.79万亩、9.28万吨,燕麦14.80万亩、1.75万吨,高粱6.40万亩、1.51万吨,绿豆2.93万亩、0.36万吨,红小豆2.55万亩、0.40万吨,谷子0.06万亩、0.01万吨,其他杂豆496.67万亩、76.85万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在不放松主粮作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杂粮产业。

二、关于“出台专项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的建议

(一)抓好杂粮产业发展供给保障工作。《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将优质特色杂粮作物纳入优质粮食工程。明确以稻谷、玉米、麦类、马铃薯等作物为主,兼顾优质特色杂粮作物。2022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聚焦“1+10+3”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出了明确部署。粮食作为14个重点产业之首,提出在稳定提升水稻、玉米等主粮供应能力的前提下,持续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积极发展冬早玉米、冬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的发展目标。粮食的支持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尤为突出,特别是作为我省粮食的重要补充,杂粮产业的发展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2023年,围绕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品质提升、资源高效利用,省级安排资金126万元,支持开展特色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建设0.63万亩。

(二)以“一村一品”示范推动杂粮产业发展。认真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荐、监测和认定工作,规范和引导“一村一品”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已获得主导产业为杂粮类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分别为曲靖市师宗县高良乡科白村、主导产业为高粱和薏仁,西盟县勐卡镇永邦村、主导产业为西盟米荞,已将示范村纳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目录化管理。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开展宣传推介,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村镇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符合条件主导产业为杂粮的村镇积极申报“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以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带动杂粮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以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带动我省杂粮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如师宗县“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建设项目总投资3680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1440万元,用于薏仁基地建设68万元,购置优质黑壳薏仁良种42吨,建成“师薏1号”优质薏仁高产示范样板地7000亩,推广种植黑壳小粒薏仁品种,辐射带动80000亩优质薏仁原料种植。该项目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示范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建设等农艺措施,不断提高薏仁品质、产量,薏仁亩产由原来270公斤提高到306公斤,实现亩均增产36公斤、增收343元,带动农户增收。

(四)以下达省级政府储备计划支持涉藏地区杂粮产业发展。根据我省实际,通过省级政府储备粮政策支持杂粮发展。如支持迪庆青稞产业发展,2015年开始下达省级政府储备青稞800万公斤计划,储存于云南迪庆国家粮食储备库,不断探索用政策调控手段解决青稞市场狭窄、季节价差明显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杂粮产业化发展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十四五”期间以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充分挖掘云南杂粮发展潜力,加大杂粮产业化发展扶持力度,推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三、关于“加强科技投入,强化科研交流”的建议

2022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种业创新攻关方面加强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加快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3方面的措施。2022年7月,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9部门印发了《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措施。鼓励各地申报实施本年度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围绕本地杂粮产业化发展,遴选发布一批农业主推技术、异地脱产培训一批基层农技人员、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一批科技示范主体、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杂粮产业化发展。鼓励国家科技特派团围绕当地杂粮产业化发展,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工作,促进当地杂粮产业化发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近年来,随着我省对杂粮和食用豆育种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取得新成效。目前,我省已经完成云南省85%区域的蚕豆、豌豆、芸豆、绿豆、小扁豆等食用豆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工作,80%区域的荞麦、燕麦、藜麦、薏苡、籽粒苋、高粱、谷子、黍稷、穇子等特色杂粮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工作。积极引入世界范围内的各类食用豆资源,采用引进与收集相结合的方法从来自全球68个国家获得了15930余份豌豆种质资源,构建了类型齐全、数量众多的蚕豆、豌豆(包括野生种质)、芸豆、羽扇豆、鹰嘴豆、小扁豆、木豆种质资源库。保存大麦种质资源1500多份。编目入库保存荞麦、燕麦、藜麦、薏苡、籽粒苋、高粱、谷子、黍稷、穇子等特色杂粮野生种质资源和地方品种资源1650余份,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和数据信息库。二是新品种选育、种质创新研究突破较大。近年来,围绕抗性、生育期熟性、专用性三个方面开展育种研究,育成国家登记的大麦(青稞)品种86个、蚕豆品种52个、豌豆品种93个;育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鉴定荞麦品种7个、蚕豆品种1个、豌豆品种1个。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配合省科技厅制定发布省级种业科技攻关计划,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制定突破性新品种和优良大品种推广后补助政策实施方案,奖励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和优良大品种;同时,认真组织各地做好有关项目申报。

四、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我省杂粮优势区为曲靖、昭通、文山、丽江、大理、保山等州(市),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各地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指标,加快补齐短板,若达到创建条件,将会同省财政厅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以“益农信息社”为载体,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截至2022年底,全省制作悬挂“益农信息社”标识牌1276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村级信息员累计培训数量9.04万人次,累计发布信息5.39万条,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便民服务累计86.87万人,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农产品交易的累计金额超过1.59亿元。下步,我们将继续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工作。

五、关于“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建议

(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2023年我省继续做好龙头企业培育,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制定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名单,从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筛选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后备企业。到2025年,实现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县级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杂粮加工企业92家、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有12户)、高原特色、民族地域特色知名杂粮产品品牌53个。下步,将继续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制定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名单,做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认定和运行监测淘汰工作。鼓励符合条件主营产品为杂粮的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支持鼓励杂粮类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形式多样化、形态多元化、品质高端化发展,不断提高杂粮产业综合效益。

(二)加强品牌目录管理。按照产地云南、绿色有机、优质安全、诚信守法、市场认可等标准,2021年、2022年连续组织开展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遴选工作。截至2022年底,共计20个杂粮品牌纳入“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品牌培育,加强对全省杂粮企业在“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精品品牌申报工作方面的指导,争取把更多杂粮品牌纳入品牌目录和精品品牌。在组织杂粮企业参加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各类展会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下展示推介活动,创新拓展推介渠道,全面提升杂粮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六、关于“出台行业标准搭建合作平台,以杂粮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建议

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把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作为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一是以构建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为目标,做特“绿色食品牌”,提高我省农业标准供给质量。二是以绿色为底色,以有机为引领,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做强做大我省杂粮产业。三是统筹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云南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创建、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推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等项目,整合资源,搭建杂粮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杂粮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衷心感谢你们对农业生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采纳您的意见建议,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4月27日

(联系人及电话:杨本灿,0871-65749526)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