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庆奎委员:
您提出的树立大食物观推进云南杂粮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提案(第489号)已交由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树立‘大食物观’,提高对杂粮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杂粮全产业过程的投入”的建议
长期以来,杂粮既是群众食物消费的重要补充,也是脱贫地区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省杂粮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目前规模较大的杂粮种类有蚕豆、豌豆、芸豆、大麦、荞麦等,其中蚕豆、豌豆和大麦播种面积位居全国前列。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对杂粮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022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聚焦“1+10+3”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出了明确部署,粮食作为14个重点产业之首,提出了稳定提升水稻、玉米等主粮供应能力,持续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积极发展冬早玉米、冬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的发展思路,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2023年,围绕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品质提升、资源高效利用,省级安排资金126万元,支持开展特色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建设0.63万亩。为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并下达中央省级资金预算内资金145.38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农业发展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自觉扛牢粮食生产政治责任,全力抓好包括杂粮在内的粮食生产工作,特别是利用间作、套种和轮作等方式发展杂粮生产,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二、关于“制定云南杂粮产业发展规划,将杂粮纳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建议
(一)关于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将优质特色杂粮作物纳入优质粮食工程。明确以稻谷、玉米、麦类、马铃薯等作物为主,兼顾优质特色杂粮作物,以70个重点县(市、区)和150个优质粮食基地为重点,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主攻单产,每年创建一批高质高效示范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1815.1万吨以上。
(二)关于纳入“一县一业”。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19〕14号)要求,“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期为三年,2022年是示范创建最后一年。下一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在产业强县培育中,会充分考虑意见建议,选择一些代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杂粮种类纳入产业强县发展规划。
(三)关于纳入“一村一品”。省农业农村厅认真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荐、监测和认定工作,规范和引导“一村一品”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已获得主导产业为杂粮类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分别为曲靖市师宗县高良乡科白村、主导产业为高粱和薏仁,西盟县勐卡镇永邦村、主导产业为西盟米荞,已将示范村纳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目录化管理。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开展宣传推介,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村镇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符合条件主导产业为杂粮的村镇积极申报“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关于“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杂粮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育种”的建议
2022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2022年7月,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9部门印发《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措施。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推进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2021年,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5352万元,用于农作物良种工程6个项目建设;2022年,争取并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4094万元,用于国家干热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等4个项目建设。近年来,随着我省对杂粮和食用豆育种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取得新成效。目前,我省已经完成云南省85%区域的蚕豆、豌豆、芸豆、绿豆、小扁豆等食用豆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工作,80%区域的荞麦、燕麦、藜麦、薏苡、籽粒苋、高粱、谷子、黍稷、穇子等特色杂粮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工作。积极引入世界范围内的各类食用豆资源,采用引进与收集相结合的方法从来自全球68个国家获得了15930余份豌豆种质资源,构建了类型齐全、数量众多的蚕豆、豌豆(包括野生种质)、芸豆、羽扇豆、鹰嘴豆、小扁豆、木豆种质资源库。保存大麦种质资源1500多份。编目入库保存荞麦、燕麦、藜麦、薏苡、籽粒苋、高粱、谷子、黍稷、穇子等特色杂粮野生种质资源和地方品种资源1650余份,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和数据信息库。二是新品种选育、种质创新研究突破较大。近年来,围绕抗性、生育期熟性、专用性三个方面开展育种研究,育成国家登记的大麦(青稞)品种86个、蚕豆品种52个、豌豆品种93个;育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鉴定荞麦品种7个、蚕豆品种1个、豌豆品种1个。下步,我们将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库)认定和省级种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省农业农村厅将做好服务指导工作。
四、关于“积极培育杂粮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延长杂粮产业链”的建议
2023年我省继续做好龙头企业培育,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制定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名单,从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筛选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后备企业。到2025年,实现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县级全覆盖。截至目前,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为杂粮类的有12户。下一步,将继续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制定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名单,做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认定和运行监测淘汰工作。鼓励符合条件主营产品为杂粮的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杂粮类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形式多样化、形态多元化、品质高端化发展,不断提高杂粮产业综合效益。
五、关于“建立杂粮产业园区和贸易区,打造云南杂粮品牌”的建议
(一)关于杂粮产业园区建立。我省杂粮优势区为曲靖、昭通、文山、丽江、大理、保山等州(市)。普洱主要种植杂豆,但不是杂粮优势区域。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各地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指标,加快补齐短板,若达到创建条件,将会同省财政厅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关于打造云南杂粮品牌。按照产地云南、绿色有机、优质安全、诚信守法、市场认可等标准,2021年、2022年连续组织开展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遴选工作。截至2022年底,共计20个杂粮品牌纳入“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我省一直高度关注和积极开展流通领域的杂粮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工作。组织和支持经营主体参加四川农业博览会、武汉食品博览会、长沙食品餐饮博览会等一二线城市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每年举办多场对接会、洽谈会、展销会、采购会等产销对接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云南杂粮在内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用好南博会商洽会等会展平台,打好“合作牌”,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渠道深度融合,促进杂粮产业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积极邀请全国农产品采购商、服务商到云南产业大县或基地,实地开展产销对接,打造上联生产、下联消费,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的新型农商关系。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与上海“百县百品”品牌紧密合作,每年定期培育、推荐包括杂粮在内的云南名特优产品销往上海,曲靖会泽绿豆、普洱镇沅紫米、元阳红米、含丽江玉龙藜麦的米线和面条等云南杂粮产品都陆续打入上海市场,逐渐在上海形成品牌效应。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品牌培育,加强对全省杂粮企业在“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精品品牌申报工作方面的指导,争取把更多杂粮品牌纳入品牌目录和精品品牌。在组织杂粮企业参加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各类展会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下展示推介活动,创新拓展推介渠道,全面提升杂粮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关于“中央厨房”政策。2022年,我省列入国家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冷链物流项目支持范围,该项目连续实施2年,每年补助中央资金1.4亿元。按照《财政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财办建〔2022〕36号),主要围绕集散地和销地两个关键节点,聚焦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引导支持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能力(含中央厨房),鼓励建设公共冷库、中央厨房等设施,加快绿色、高效、低碳冷藏设施应用,完善物流集散、加工配送、质量安全等功能,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单个项目支持比例不超过该项目年度实际投资额的30%,支持金额不超过500万元。涉及建设中央厨房和配套冷链设施的杂粮产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杂粮加工企业等,可按有关申报通知要求,视情申报2023年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衷心感谢您对农业生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采纳您的意见建议,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4月27日
(联系人及电话:杨本灿,0871-6574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