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三届一次会议第576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       2023-05-04 15:58:45 【字体:
【字体:

甘烦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陆稻新品种推广、助力云南山区粮食安全的提案》(第576号)已交由省农业农村厅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在加强育成陆稻新品种示范推广方面

2021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完成5420个次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跟踪评价及800亩国家水稻品种展示示范。全省共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0万元,州(市)、县级1130万元,全省展示评价项目资金总额1150万元,建立水稻、玉米、油菜、小麦、大豆、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展示评价基地点86个、品种5420个次,总面积800亩。示范品种336个,总面积71.43万亩,在文山州、德宏州、西双版纳州、楚雄州共展示示范水稻新品种73个。

2021年,在42个县开展水稻旱种试验示范10.86万亩,全省种植面积达23.7万亩。根据2021年试验示范的情况,2022年省级安排示范推广面积50万亩,区域覆盖11个州(市)59个县(市、区),比2021增加17个县。示范推广区域最高海拔为1900米左右的石林县石林街道、圭山镇,种植品种为滇优38,实收测产单产为396.7公斤。其中,种植的陆稻品种有旱优73、旱优737、文谷1号、云陆142、文陆稻10号、文陆稻4号等6个。

下步,省农业农村厅将组织对省内育种单位自主选育的品种,以创新性和技术水平为主要指标,对突破性新品种进行推广后补助;以推广面积、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对优良大品种推广后补助,扩大主导品种在重点产业中的带动作用;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在热量充足、雨量充沛的山区半山区的坡地、“雷响田”继续探索。

二、在种质资源评价、挖掘利用方面

全省已认定省级以上作物种质资源库(圃)36个(含国家级4个)。其中种质资源库9个,包括1个综合库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昆明、昭通、玉溪、丽江、红河、德宏6个州(市)分库,2个稻专业库。州(市)布局方面,全省16个州(市)除大理、怒江和迪庆3个州(市)外,均建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全省116个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县(市、区),其中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重点调查县(市、区)34个,普查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共征集农作物资源7473份,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征集6200份的任务。全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圃)保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等种子和活植株9万余份,作物种质资源田间表型鉴定比例为13.8%,基因鉴定比例为2.2%。

下步,将会同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省畜科院等单位对省级种质资源库(圃、场、区)保存资源和普查新发现的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共同制定全省种质资源鉴定工作方案,同时加大省级保种专项经费投入,将种质资源鉴定作为支持的重要环节,为开展陆稻适应陆生环境关键性状、抗病、抗虫、耐逆境等关键基因的筛选做好准备工作。

三、在强化陆稻育种和栽培协作攻关方面

2018年以来,省科技厅共计立项支持稻相关项目11项,投入科技经费4760万元。涉及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项目9项,投入科技经费4700万元;乡村振兴科技专项科技兴边富民项目2项,投入科技经费60万元。

针对云南省山区多耕地少(山区面积占94%以上)、旱地多、水田少、稻米产能受限等现状,2022年省科技厅立项支持了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项目“旱地水稻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投入科技经费1000万元,构建旱地水稻种植技术,集成旱地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技术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旱地水稻种植模式,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3-6项,为旱地水稻的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为有效缓解山区、灌溉水资源匮乏地区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途径。

省级和承担水稻旱种任务的州(市)、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均成立了技术指导组,对种植主体开展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水肥管理、病虫草鼠害防控技术全覆盖培训,在关键农时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制定了《云南省杂交水稻旱作技术指导意见》《云南省杂交稻旱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云南省秋粮田管技术指导意见》等技术方案,指导各地做好水稻旱种;举办了杂交稻旱种技术视频培训和杂交稻旱种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现场培训班,对农技人员、合作社、种粮大户进行培训。全省累计组织发动农技人员3.8万人次,指导农户35.6万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896期次、培训130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广播电视等方式开展农技咨询服务18.5万人次以上,发放宣传材料和技术挂图8万余份。

下步,将由省科技厅牵头,按照职能职责,根据我省陆稻产业发展目标及种植区域,积极推进陆稻地方种质资源的评价与挖掘利用,支持鼓励开展陆稻育种和栽培技术集群攻关,并配合相关部门,加强陆稻新品种推广、助力云南山区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门将在各地的示范推广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改传统品种为抗旱、耐瘠、稳产的优质陆稻品种,改撒播为规范化机械直播或旱育旱植,改露地种植为覆膜种植,改常规施肥为使用配方专用肥或缓释配方肥,以及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改传统病虫害防控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并实施玉米、大豆等作物间套种技术,探索集成“最佳”种植方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产量效益的稻作旱种绿色节本技术模式。

四、在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陆稻育种技术体系方面

2022年2月21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抓好2022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前谋划2022年水稻旱种示范推广工作。召开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暨一季度“三农”工作调度会上,将稻旱种技术作为确保口粮安全的一项新技术进行展示推荐。召开全省稻旱种暨“九湖”流域“一调两减”工作现场会,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协调抓好工作落实。

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依托,每年均推介发布本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4月发布了《关于推介发布2023年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遴选出了58个主导品种和84项主推技术作为2023年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其中涉及陆稻新品种示范推广,要求各地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品种和技术需求,选择适宜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并遴选发布本州(市)、县(市、区)年度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加快主推技术应用,促进我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下步,将结合我省区位优势,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新品种选育研究,带动陆稻新品种新技术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推广应用。积极探索通过“龙头企业+创建区”“合作社+创建区”等多种经营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的“五统一”技术,示范带动周边国家发展。鼓励27个国家科技特派团围绕当地陆稻新品种示范推广,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工作,促进陆稻新品种示范推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感谢您对本省加强陆稻新品种推广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的努力,欢迎积极推荐申报云南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若适合本省需求,省农业农村厅将向全省推介发布。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5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皎月,0871-6311683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