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常春委员:
您提出的《发挥数字青年人才作用,推动我省乡村振兴的若干建议》(第322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综合协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省级相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完善政策措施,以提升乡村青年人才数字素养、激励乡村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重要内容,积极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和使用。
(一)强化政策引领。2021年11月25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重点工作,聚焦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把近年来我省各部门在乡村人才工作方面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做法系统集成,提出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等25条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增强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的权威性。
(二)加强乡土人才引培。一是加大农村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引导大学生到村、能人回村、农民工返村,把人才引进作为“万企帮万村”结对帮扶的重要内容,拓展人才引入渠道,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让人才留得下、能创业。强化农业人才培育,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产业顾问组到村蹲点服务的作用,带领当地农科人员把培训办在村内,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在“学中干”“干中学”,培养村内“田秀才”“土专家”,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农业人才。二是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将农村青年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对象,电商知识、直播技能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内容,以提高青年农民职业技能、扶持青年返乡创业、助力农村青年实现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为方向,以吸引青年投身农业农村工作为重点,整合专门政策机制,完善分层培育模式,强化精准培训体系,联合共青团云南省委,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培养储备一批、扶持发展一批,构建“选、培、扶、跟”的全闭环培育扶持体系,建立一支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才队伍。三是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财政厅成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公开遴选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开放大学3个培育机构,采取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4个一”培育模式,对2022年遴选确定的800名培育对象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在学员遴选工作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与共青团西双版纳州委、妇联等部门联合,整合资源共同开展学员遴选、产业扶持工作。培育过程中,以学员需求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将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纳入培训课程,提升学员现代农业素养,提升电商直播、电商短视频制作等实操技能;建立导师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扶,积极组织对学员开展帮扶指导和跟踪回访。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云品进京”活动,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云南“一县一业”数字赋能中心帮助学员加大网络销售力度,头雁成长、示范引领、联农带农取得明显成效。四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围绕创业富民、乡村发展与治理、到村任职选调生能力建设3个主题,会同省委组织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坚持“村庄是教室、村干部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教学模式,开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乡村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安全稳定、农村电子商务、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指导和云南省“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等优质精品课程。2022年完成8期共800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五是组织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联合腾讯公司,组织开展“耕耘者”振兴计划,对乡村治理骨干、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及负责相关工作的农经干部进行系统培训。2022年参加线上培训3期298人次,组织完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治理骨干线下培训共4期381人。“耕耘者”振兴计划全程实行数字化管理,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坚持以案例教学、基地实训、经验传授为主,用学员容易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系统提升学员综合素养。六是加强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结合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2022年省级培训骨干基层农技人员842名,各项目县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547名,招募特聘农技员521名、特聘动物防疫员及特聘家畜繁殖员97名。广泛开展涉农领域业务培训,培训业务骨干、农技人员、农户等共计50万人次。七是深入推进乡村工匠培育。挖掘各地有传承基础、规模数量、市场需求、社会价值、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发现一批有潜力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认定一批技艺精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乡村工匠。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与中央美院等高校开展“县校合作”,成立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和非遗传承基地9个,打造2个传统工艺文化园区,组建46个专业人才合作社。临沧市永德县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开展传统制茶技艺培训,培训茶叶加工、茶艺师、评茶员、直播带货员等1500余人。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国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举办全国首站乡村工匠职业技能(刺绣、银器制作)试点比赛,69名参赛选手互相竞技,最终角逐出金奖2名、银奖4名、铜奖6名。八是扎实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完善“雨露计划”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雨露计划”补助标准提高至3000-5000元/人/年,鼓励更多新成长脱贫劳动力积极参加“雨露计划”,提升年轻脱贫劳动力的职业素质。2022年全年共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9.08万人4.71亿元。与比亚迪公司围绕劳务协作、人才共育、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明确3年内共建比亚迪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不少于5个、比亚迪产业学院不少于5个的目标。首期已培训112名学员输送比亚迪就业,2023年计划培训输送1万人。九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联合人社部门开展“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探索开展异地培训,鼓励各地与有实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高标准培训,将农村电商、农业数字化、数字乡村等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上岗”“孵化式”“师带徒”等方式,提升脱贫劳动力的数字职业技能,增强年轻脱贫劳动力的数字意识和数字能力。
(三)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2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从培训提升、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帮扶等方面出台10条具体举措,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村振兴领域就业创业。2023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云南省推进重点群体创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云人社发〔2023〕3号)、《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实施意见的通知》(云人社发〔2023〕5号)、《关于印发云南省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云人社发〔2023〕6号),就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及脱贫人口就业创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印发《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试行)》,发挥职称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畅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农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农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引导和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二是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等资源在脱贫地区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返乡入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鼓励返乡入乡人员入园孵化,向返乡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地、基本办公条件、公共会议场所、商务洽谈场所和后勤保障服务。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2020年工程启动以来,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4430万元,聚焦补齐“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重点围绕蔬菜、水果、花卉,兼顾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县级以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900余个、新增库容近100万立方米。推进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围绕高原特色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自2021年以来,省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支持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3个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汇编》,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加大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政策帮扶力度,为脱贫劳动力发展数字产业提供金融支持,营造良好的数字乡村创业就业氛围。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对16个州(市)逾期情况进行监测、提醒常态化,按照应贷尽贷的要求,督促各地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2022年新增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小额信贷81.68亿元、贷款户数17.37万户。贷款余额187.57亿元、贷款余额户数40.63万户,贷款余额户数占建档立卡户数比重为26.7%。贷款金额、户数和余额位居全国第三。稳步开展重点帮扶县“富民贷”试点工作,严格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局和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富民贷”产品方案的通知》(国乡振司发〔2021〕5号)要求,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富民贷”产品试点,支持持续稳定经营的农户发展生产。2022年全省发放“富民贷”4919户4.63万元,投放居全国第5位。四是激励引导人才干事创业。组织开展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表彰活动,激励农业龙头企业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完成2021年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评选活动,表彰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98名。入围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6项,其中成果奖1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贡献奖23项。组织做好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选拔推荐工作,2022年4人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7人参加“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获奖,其中二等奖2人、三等奖5人。推荐20名一线劳动者评选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推荐11名农业农村系统工作者评选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服务“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加强乡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乡村青年人才数字素养,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进一步加强乡村青年人才培育。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持续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以农村青年为重点对象,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为重点内容,抓实高素质农民培育“青年先锋”专项行动。以全省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重点区域,联合共青团云南省委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青年主播”培育工作,聚焦农村电商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培养一批掌握短视频和直播“新农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宣传推广乡村发展的“农村青年主播”。进一步加强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课程设置,加强乡村青年人才遴选力度,加强跟踪服务和支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持续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做好“雨露计划”补助发放工作,积极开展“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把数字经济培训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年轻脱贫劳动力的数字职业技能素养。
(二)大力促进农村创业创新。深入推动《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做好2023年脱贫人口产业发展促增收重点工作的通知》落地落实,持续巩固脱贫人口金融帮扶政策,为脱贫人口发展数字产业提供金融支持,不断优化脱贫人口数字乡村就业创业环境,助力乡村数字产业发展促增收。创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农村创业创新支撑平台,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村妇女“四支队伍”返乡人员开展创业创新,落实培训、贷款贴息、项目扶持等政策措施,举办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大力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持续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加强与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干支衔接运输,加快构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智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每年推进建设20个左右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感谢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加快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希望您继续关心我们的工作。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5月9日
(联系人及电话:莫文娜,0871-6574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