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云南省委:
《关于以数字化赋能我省乡村产业振兴的提案》(第145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民革云南省委长期以来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省乡村振兴局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等单位对该提案进行了研究,深刻地感到提案中指出的当前我省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要素供给有缺口、技术应用有困难、组织服务有缺环、价值增益有障碍等问题非常客观、非常准确,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强化整体认识营造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氛围、补齐要素短板增强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后劲、开展激励引导强化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动力、优化服务协同提高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效率、创新数字化营销模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价值等5条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充分展现了民革云南省委对发展数字经济和乡村产业振兴等工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下阶段我们做好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实践性。现就提案中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意识逐步增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帮扶,始终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重要举措,不断提高投入产业资金比重,2022年,全省88个脱贫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产业项目4202个、资金148.75亿元,占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总数(255.95亿元)的58.12%,为防止规模性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这个过程中,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整合、效率提升、组织优化与市场拓展的意识逐步增强,省级相关部门结合部门业务实际,建立了相应的大数据系统。如:省农业农村厅建设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完成了云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数据库标准、空间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大数据平台数据共享交换规范、数据资源编码规范和数据资源目录标准体系等5个标准规范的编制。建立了大数据基础数据库框架,梳理资源目录数1274条,信息项30624项,搭建了空间基础数据库,导入国土“三调”、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区划定、农经权等数据,数据总量达2.8T。省水利厅建立在建水利工程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包括在建水利工程统计直报系统、在建水利工程现场检查系统、在建水利工程远程监控平台等模块,初步形成部门间协作与上下联动。省文化和旅游厅设计乡村旅游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开发经济运行监测管理系统,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云南旅游名村名镇等乡村旅游品牌作为监测点并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实现了对全省乡村旅游经济运行情况的动态跟踪。
(二)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逐步健全。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大数据系统,完成了农业农村“四个一”(资源一张图、产业一张图、基地一张图、双绑一张图)和数据水网“五个一”(一图一库一网一标准一平台)系列开发,建立了大数据管理支撑平台,开发建设由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系统、数据治理系统(数据湖支撑)、基础空间数据云管理与服务系统、农业物联网集成系统、卫星影像工作站(5颗卫星实时获取)组成的数据中台,初步建成具有较强GIS应用的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了云南省产业帮扶信息监测管理平台、云南省10大名品管理平台、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系统等8个业务应用系统。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开展以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为重点的水利大数据库建设,共计19个专题,12.4万个水利对象,13.2亿条记录,数据资源已达60TB,并以每天30万条数据增长。围绕高原特色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自2021年开始,省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支持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经过两年的持续建设打造,已逐步形成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大理州弥渡县春沐园数字农业示范园、曲靖市佳沃农业云平台、玉溪市通海县玫瑰鲜切花分拣管理平台3个案例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组织编著的《2022年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汇编》,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新平县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果园)获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2000万元支持建设。
(三)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益逐步显现。扎实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截至2023年2月28日,全省制作悬挂“益农信息社”标识牌12761个,其中中心站40个、专业型1583个、标准型2356个、简易型878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村级信息员累计培训数量9.059万人次,累计发布信息5.706万条,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便民服务累计人数87.43万人次,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便民服务的累计金额4.31亿元,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农产品交易的累计金额超过1.596亿元。在抖音公益、抖音生活服务平台上举办了“云南DOU是好风光”数字赋能文旅振兴行动,活动累计帮扶具备助农属性的乡村文旅商家300余家,覆盖9个州(市)、37个区(县),培养4400多名文旅新媒体从业人员,发布短视频2.5万条,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文旅产品和线路销售超3000万元。
(四)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储备逐步形成。围绕数字化赋能产业振兴工作,打造一支覆盖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组)专业农业产业信息员队伍。乡村振兴系统按照5511州(市)、县(市、区)各5名,乡(镇)、村各1名原则建设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专门负责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信息采集和录入等工作。待机构改革后,可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相关数据指标采集等工作,实现产业数据动态监测、精准采集、精准录入。利用上海市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对云南省应用互联网、5G、大数据等开展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帮助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实现沪滇两地优质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共享;对云南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对口单独培养和分段式培养兜底招生,开展技能培训,实现招生即招工。2022年,云南输送上海职业教育脱贫家庭学生2000余人。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一)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每年支持建设20个左右的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总结、宣传、推广一批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协调推动主要乡村旅游点网络稳定覆盖,逐步推进5G网络覆盖,加快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提升,布局建设一批智慧化景区、度假区、小镇、乡村、酒店、厕所和交通设施。
(二)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农业农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内容,结合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工作开展,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信息员、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兼具数字技术和创新思维、能熟练运用数字化终端设备的高素质农民人才。
(三)强化数字化营销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合作,开展“云品”专场活动,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开展话题宣传营销,讲好“云品”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网络影响力。充分挖掘乡村文旅资源,依托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孵化乡村文旅创作者,支持电商平台开设乡村旅游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和特色农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手工艺品、民宿客栈、景区门票销售,助力文旅商家转型,推动新媒体平台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