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云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48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3-10-25 15:49:45 【字体:
【字体: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

感谢九三学社一直以来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省乡村振兴局高度重视《云南省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第248号)办理工作,经与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对接,综合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提案指出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面临着防返贫风险度较高、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发展存在困境、部分脱贫户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共性困难客观、准确,针对问题提出的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就业扶贫与人才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文化扶贫与文化振兴的建议意见,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对促进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台阶、见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后,省委、省政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压倒性的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一切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鲜明工作导向,出台实施《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聚焦“通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提升劳动力技能、促进分工分业、盘活资产、加大政策性转移支付力度”等“六个一批”增收措施,突出提升人的素质和提高产业水平、就业能力,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制定到户到人的三年增收目标、帮扶措施,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一)全面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挂联帮扶。43名省级领导分别挂联57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力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全省上下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党委政府共同抓、有关部门协力抓”的工作格局。强化动态排查。抓实5月、11月2次集中大排查,持续完善线上网络化和线下网格化双向协同监测机制,发挥“政府救助平台”作用,强化农户自主申报和干部定期入户排查。“政府救助平台”共收到27个国家重点帮扶县申请量83521件,办结83506件,办结率99.9%。强化动态帮扶。坚持边排查、边分析、边研究、边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大排查,累计制定并落实2026万条到户到人的帮扶措施,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强化精准退出。坚持退出标准、完善退出程序,确保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21万户90.36万人,消除风险16.26万户61.54万人。27个国家重点帮扶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2.31万户47.26万人,消除风险8.17万户33.03万人,风险消除率较全省高1.78%,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产业帮扶与产业振兴衔接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保障。督促指导27个重点帮扶县完成“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优化产业布局、聚集资源要素、精准帮扶施策,推动脱贫县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2022年,27个重点县投入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126.19亿元,中央衔接资金95.89亿元,产业投入资金占比55%,省级衔接资金30.3亿元,产业投入占比51%,投入财政支农资金76.3亿元。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奶牛、咖啡、肉牛、中药材、花卉、核桃等系列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形成工作安排“向心力”。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投入6亿元支持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兑现9863万元“猪九条”“牛九条”奖补资金,稳定生猪产能、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对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6家企业、173个产品减免绿色食品认证审核费和标志使用费约82万元。建成冷库7548座、库容604.1万立方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2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介发布农业主推技术77项;组建农业科技下乡服务队共83人深入基层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科技特派团和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21252次。加强产销精准对接。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推广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长期稳定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组织开展农业品牌推介类活动、农产品营销促销类活动,通过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等多种渠道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产品。组织开展农业品牌推介类活动22场次,农产品营销促销类活动43场次。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晋宁区福安村、澜沧县老达保村、凤庆县勐佑镇等5个乡村旅游发展示范项目入选世界旅游联盟2022年“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切实推动乡村旅游品牌目的地建设,截至2022年,共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0个,重点镇6个,云南旅游名村213个,旅游名镇101个,推出21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收入由1192.21亿元增加至1888.76亿元,直接间接带动就业512万余人。强化利益联结机制。2.87万个各类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吸纳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联结带动近163万户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持续增收,基本实现全省主体带动全覆盖。

(三)就业帮扶与人才振兴衔接工作。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就业344.6万人,工资性收入9409元。就业帮扶工作成效明显。政策支撑力度加大。积极应对疫情灾情影响,出台“促进增收九条措施”和“就业帮扶八条措施”,提档升级雨露计划政策,开展从教育培训到促进就业一体式帮扶。就业帮扶更加精准。围绕增收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制定到户就业帮扶措施,对跨省务工、省内县外务工,半劳动力、弱劳力采取针对性措施,增强就业帮扶实效。统筹调度持续强化。健全统筹调度机制,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2022年6月份后,加大对因疫停工、返乡回流人员稳岗就业的监测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稳中有进。27个国家重点帮扶县脱贫劳动力就业较上年增加4.9万人,泸水、鲁甸、盐津、元阳等县(市)增幅超过10%;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较上年增加4.3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增加0.91万人,全省5.34万名雨露计划毕业生,实现就业和升学5.04万人,占94.4%。劳务品牌建设上台阶。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打造了镇雄五金工、丘北纺织工、会泽米商等“滇字号”劳务品牌,促进就业扩容增量。帮扶合力更加强劲。东西部劳务协作、省内劳务协作、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就业帮扶齐头并进,构建了共同参与、合力帮扶的格局。

(四)生态帮扶与生态振兴衔接工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提升林草产业质量,以“生态+林业”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大力发展核桃、特色经济林、木竹加工、林浆纸、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旅游等产业,结合营造林、提质增效等项目,以核桃、澳洲坚果为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2022年,全省核桃种植面积4300万亩、居全国第一,12个县种植面积超100万亩,25个县种植面积达到50万—100万亩,辐射4470多户核桃中小企业和众多个体工商户,覆盖2000多万农村人口,主产区果农人均收入达1500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379万亩,居全国和全球第一。

(五)文化帮扶与文化振兴衔接工作。重视文化赋能,挖掘乡村旅游在地文化。依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古村落古建筑文化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让鹤庆新华村、建水团山村等一批有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成为游客喜爱、研学体验的知名网红打卡地。注重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联动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传统特色村落的全国和省旅游重点村。注重用云南党史故事、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旅游,推出以威信县扎西老街和水田村等为代表的红色乡村旅游名村,使之成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文化建设,夯实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新建23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扩建763个,盘活了闲置资产1239个。积极推动文化睦邻示范区、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国门书社等“国门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文化稳边、固边、兴边和文化睦邻、安邻、富邻积极作用。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村史展示、文化展览、主题讲座、互动项目等文化展示体验内容,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等机构拓展旅游服务功能。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全面吸纳你们的宝贵意见,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

(一)全面落实监测帮扶。持续强化线上、线下双向协同监测体系,发挥村组干部、驻村队员和网格员重要作用,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深入推进产业帮扶。一是推进产业增量提质,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有意愿的脱贫人口,引导合理选择生产经营增收项目。二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抓住旅游复苏的机遇,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脱贫人口从事餐饮、住宿、垂钓、采摘、游乐、体验、土特产等旅游相关经营活动,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支持脱贫人口用资金、土地、房屋、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经营主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获得股份分红收益。四是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村组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壮大乡村产业,支持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和集体所有非农建设用地,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支持村集体利用自有资金和资产,通过入股或参股的方式开展村村合作、村企合作、村社合作获取投资收益。五是培育致富带头人队伍,每个出列村重点培养3—5名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带头人,鼓励支持他们带头致富、带领脱贫人口致富。六是强化金融帮扶,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新增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扩大“富民贷”覆盖范围,推动金融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三)抓实稳岗就业工作。一是推进提升就业组织化程度,在摸清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底数基础上,强化用工岗位和脱贫劳动力就业意愿匹配,推进“百日行动”“春风行动”。二是优化就业结构,深化省际劳务协作、政企劳务协作,增加优质岗位有效供给。创新举措跟踪就业质量,鼓励和引导乡村两级干部带队到省外务工。三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突出实训实作,开展精准分类培训,对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推进人人持证;对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帮助促进雨露计划学生毕业即就业;对脱贫家庭务农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四是提升就近就业质量,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充分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作用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确保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不低于上年度规模。五是打造劳务品牌,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云南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劳务品牌。带动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六是增加有效就业时长,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返乡回流、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脱贫劳动力,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等措施,及时提供1次职业指导、3个适合的岗位信息、1个适合的培训项目,帮助脱贫人口尽早就业,做好稳岗就业跟踪服务和政策保障,增加有效就业时长。

(四)扎实稳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按照可用、管用、好用原则,加快全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重点区域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加强乡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提高脱贫地区卫生厕所的普及率。梯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区分类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提升乡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符合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五)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修订完善云南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及操作手册,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创新实施农村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脱贫地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扩大“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覆盖面,大力选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典型。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以上情况是我们根据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向你们汇报的一些工作情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加强,下步工作中我们会不断整改存在问题,落实好每一项建议措施,同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仍需你们的参与及监督,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为我们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3年5月5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