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专场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3年7月14日上午,在海埂会堂玉兰厅召开“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专场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将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专场发布会,这也是本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专场发布。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精心安排部署下,全省农业农村系统锐意进取,团结奋进,努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特色农业强省建设。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我省农业农村领域的相关情况,并就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云南省委农办主任,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琰先生;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赖轶咏先生;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建宏先生;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杨晓明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中共云南省委农办主任,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琰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农办主任,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琰:
各位媒体记者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在“特”字上做文章、下功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特色农业强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2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012.1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4.26%,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蔗糖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0亿元的产业有8个,分别是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牛羊、生猪、烟草。“土特产”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源泉。围绕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我们重点抓了4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土”的资源发掘。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垂直立体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的光热、土壤、生物资源,使云南成为北半球农业资源最富集的区域,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独特多样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充分发挥“土”的资源优势,我们重点在3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下功夫。实施为期3年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8417份、新采集制作畜禽、水产遗传材料22144份;认定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36个、畜禽保种场区库42个、水产保护区21个;规范保存种质资源16万余份,努力实现农业种质资源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瞄准粳稻、热带血缘玉米、花卉、蔬菜、茶花鸡等品种,全力开展育种创新攻关,102个主要农作物品种、840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和登记,2403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特别是在花卉产业上,自主培育新品种累计达598个、引进推广新品种800余个,我省品种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在乡土资源创新开发上下功夫。全面梳理全省各地具有独特生态环境、独特品质特征、特定生产方式和深厚历史人文的农产品资源,建立地域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录。持续强化全产业链扶持,广南八宝米、建水酸石榴、香格里拉牦牛、保山透心绿蚕豆、南涧无量山乌骨鸡、怒江老姆登茶等一大批藏在深山中的“土”资源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目前,全省累计获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5个,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47件,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86个,关联产业产值达128.59亿元,初步形成涵盖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及生猪等重点产业的地理标志保护创新工作格局。
三是在多彩民族文化传承上下功夫。首批认定省级非遗工坊35家,禄劝罗婺彝族刺绣、临沧中山竹编等一批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正在走出深山、走向市场。创建劳务品牌131个,从业人员规模达215万人,“剑川木匠”品牌将“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年产值达5.3亿元;“蒙自过桥米线制作师”“临沧茶师”“普洱咖啡工”“楚雄彝绣工”等一大批劳务品牌正在引领传统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变。
二、抓“特”的优势发挥。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聚焦“1+10+3”重点产业,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
一是在粮食生产上。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930万吨以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49万亩,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创建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示范县35个,抓好灾害防御、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及烟后大豆、烟后玉米等粮经协同发展模式,不断挖掘生产潜力。202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958万吨,实现了“十一连增”,持续巩固全国粮食产销平衡区第一位置。今年,夏粮播种面积1488万亩、同比增1.2%,预计产量持平略增;现已播种秋粮4618.6万亩、完成4816.6万亩计划面积的95.9%。
二是在特色种植业上。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齐头并进。其中,茶叶突出绿色化、花卉突出设施化、蔬菜和水果突出差异化、咖啡突出精品化、中药材突出道地化、蔗糖和天然橡胶突出机械化,持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2022年,全省蔬菜产量2857.9万吨,水果产量1300万吨,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积极贡献;鲜切花产量180亿枝,平均全球人手2枝多;咖啡精品率由8%提升到了14.3%,精深加工率由20%提升到了43%。今年以来,蔬菜、花卉、水果、咖啡等产业继续保持质效齐升的态势,蔬菜产量同比增3.5%,鲜切花产量同比增12%,咖啡生豆价格创造了37元每公斤的历史新高。
三是在畜牧业上。以生猪、肉牛、奶牛、羊等产业为重点,牢牢把握住标准化扩繁、规模化养殖、科学化防疫三个关键,建成全国重要的种猪生产基地、草食畜产业基地,加快构建“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品牌经营”的现代化加工流通体系。2022年,全省出栏生猪4531万头、猪肉产量393万吨,出栏肉牛360万头、牛肉产量43.6万吨,出栏羊1237万头、羊肉产量21.72万吨。今年以来,已累计出栏生猪2300万头、同比增5%,跨省调出生猪及猪肉产品214.29万头,牛羊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6%。
三、抓“产”的效益提升。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链条发展,用市场的驱动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是抓市场主体培育。坚持一手抓招大引强,一手抓本土优质企业扶持,全力推进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截至目前,全省有农业企业12.63万户,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72户、国家级龙头企业58户、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494户;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万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89个、省级示范社1198个;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万余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00个。
二是抓品牌建设。自2018年起,持续加强“云系”“滇牌”农业品牌建设,连续举办五届“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制定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办法和消费指南,持续加强品牌推介。昭通苹果入选国家首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10个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普洱茶荣获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评价核心成果及百强榜第一名,“绿色云品·产地云南”认同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是抓联农带农机制。围绕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作用、做强农民合作社纽带作用、密切利益联结机制3个关键环节,出台联农带农主体奖补办法,总结推广全省16种利益联结模式和富民增收成功案例,形成政府大力支持和典型示范引路的鲜明导向,全省2.89万个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与163万户有发展产业条件的脱贫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2022年,云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同比增6.7%,其中,经营净收入7379元、同比增7.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0元、同比增长6.5%左右。
四、抓“优”营商环境。
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全面提质行动,切实提升服务效能,着力破解市场主体最急迫、最关切的痛点难点堵点。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书记、省长任双组长,4位省领导任副组长,37个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领导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统筹职能充分发挥。围绕“1+10+3”重点特色产业,推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一个工作组、一个专家组、一个三年行动或配套政策、一批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调度机制”,抓实“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五项重点工作,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推动格局。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省级设置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先后印发系列涉农专项规划、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7个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出台“茶十条”“牛九条”“猪九条”“咖六条”“奶六条”等政策措施,正在制定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省级直补经营主体奖补资金7.6亿元。今年已启动相关政策申报。
三是强化难题破解。聚焦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一部手机云企贷”“云花货”“活牛贷”等金融产品,探索抵押贷向信誉贷转变的实现路径。截至2022年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4495.19亿元、同比增长14.4%,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涉农企业贷款余额10023.66亿元、同比增13.4%。持续推进政策性保险,2022年下达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1.5亿元,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全省农业提供风险保障311.13亿元、同比增长8.4%。“政、企、银、担、保”共同发力,为全省“土特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各位媒体记者们、朋友们,扎实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是云南推进特色农业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用好用足一系列支持政策,持续培引一批主体、建优一批基地、深耕一批市场、打造一批品牌,加快特色农业强省建设。
云南“土特产”大有可为,投资“土特产”正当其时,希望新闻媒体记者们一如既往关心、关注、关爱云南“土特产”,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掘“土”资源,讲好“特”优势,诠释“产”效益,合力推动云南由农业资源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李琰先生。
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在“特”字上做文章、下功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强省建设。
接下来,有请记者朋友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中国网记者:
请问,在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云南制定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目前落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宗霞:
产业链方面的问题,有请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杨晓明先生给大家作回复。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 杨晓明:
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工业信息化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土特产”的部署要求,以绿色生态为引领,打造“绿色云品”,做特“优势精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加快特色农业强省建设。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激发活力。我省制定的《“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打造,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奖补。农产品加工业涉及的中小微企业众多,我省出台的《云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云南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各项支持和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均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去年以来,省里先后出台了中药材、核桃、茶叶、米线、花卉、天然橡胶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计划,预制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奖补等支持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相关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第二,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全要素支持增动力。在政策落实方面,我们主要做了这些工作:
一是加强资金支持。对粮食、茶叶、咖啡、花卉、水果、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和生猪等重点产业领域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亿元以上的食品加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投资额的10%的额度给予支持。开展了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支持资金申报。将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纳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多维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22年以来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投资项目资金、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200余个,支持资金5亿多元。
二是推动金融赋能。对省内各银行金融机构在2023年-2024年内向农产品加工业等优质中小企业发放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省级财政按贷款企业实际贷款金额的2%给予一年期贴息资金补助。开展了2023年食品医药行业政银企对接活动,第一批贴息补贴涉及11家企业18笔贷款,贷款共计1.75亿元。
三是开拓销售市场。举行了2023年“吃货节”优质食品促生产、助消费活动,云南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等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主流电商合作、参加展会,实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多渠道赋能优质农产品出滇。
第三,踔厉奋发开好局,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换挡升级。
一是规模优势加快形成。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2万亿元。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300家,其中规上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075家。
二是产业持续发展态势不断巩固。2022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利润同比增长88.6%;食品行业投资增速为22.7%,同比增长20.4个百分点,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77.8%,高于全国50.6个百分点,全年有10个月增速保持在70%以上。消费品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增长67.1%。
三是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大幅跃升。2022年乳制品产量增长13.7%、饮料增长8.3%、果汁和蔬菜汁类饮料增长27.1%,鲜、冷藏肉增长5.8%、成品糖产量增长4.9%,小麦粉增长4.1%,中成药增长8.2%。鲜切花、茶叶、天然橡胶、咖啡、坚果(核桃)等产业种植规模、产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精深加工,坚持集群发展、内培外引、创新驱动、品牌赋能、要素支撑,做精做特农产品加工业,以实际行动加快特色农业强省建设。
谢谢大家!
春城晚报记者:
推进特色农业强省建设,请问省财政厅如何做好资金保障和监管的工作?谢谢。
宗霞:
有请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建宏先生来作一个回复。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苏建宏:
谢谢春城晚报记者对特色农业财政投入保障和资金监管情况的关注。总的来讲,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扣全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聚焦重点产业建设和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全方位加强资金监管,支持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省财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加强资金保障方面主要做到“六个坚持”。
第一,围绕筑牢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坚持“七个聚焦”。一是聚焦藏粮于地,我们统筹了58.2亿元资金支持新建215万亩、改造提升11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二是聚焦藏粮于技,安排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5.33亿元,支持农户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升耕种收的机械化率。三是聚焦种业振兴,安排了8.14亿元的资金,支持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良法技术推广和农作物重大品种推广等。四是聚焦种粮主体,安排耕地地力保护和实际种粮农民补贴44.26亿元,稳定种粮农民收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五是聚焦扩种增产,安排4.05亿元资金支持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交稻旱种、重点作物绿色高效行动等方面。六是聚焦提质增效,安排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2.36亿元,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七是聚焦防灾稳产,安排了6.39亿元资金支持抗旱救灾、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及动物防疫。同时,下达农业保险补贴专项资金,为全省提供了超过1800亿元的农产品风险保障。
第二,围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争取中央资金3.3亿元,整体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首先,夯实“点”的建设。宜良县马街镇等6个乡镇纳入到产业强镇的项目,争取中央资金0.6亿元,以乡镇为单位,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核心竞争力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其次,提升“面”的实力。鹤庆县奶业纳入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创建,争取中央资金0.7亿元,以县域为单位,为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最后,我们打通“线”的布局,全省天然橡胶纳入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亿元,以省域为单位,构建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分工协作的跨行政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围绕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坚持育龙头这个重点。省级统筹安排了16.24亿元资金支持农业市场主体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壮大。其中,安排中央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9.54亿元,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发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等,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安排省级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6.7亿元,围绕种业、咖啡、奶业、蔬菜等重点农业产业,对设施农业、种养殖、加工和冷链物流等重点环节投资进行奖补,实施新增贷款财政贴息,进一步扩大农业的有效投资。
第四,围绕农业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坚持创新集成。统筹安排2.86亿元重点支持渔业资源养护、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地膜科学回收利用等。
第五,围绕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坚持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建设。统筹中央衔接资金178.3亿元和省级衔接资金80亿元,重点投入到乡村产业,支持各地发展具有较好资源禀赋、良好市场前景、带动增收能力强的种养业,延伸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农户,特别是监测帮扶对象和脱贫户实现增收致富。
第六,围绕破解特色农业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坚持财金协同联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费让利,省财政兜底对建立政银分担机制的县,执行零担保费率,新增担保1.87万户,新增担保金额57.75亿元,办理“零费率”担保业务984笔,实现融资11亿元,免除担保费1800万元。
在强化资金监管方面,主要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动态监测来加强资金监管。一是相继出台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办法、实施意见、加快支出“十项”举措等制度措施,构建支农资金管理制度框架,规范资金使用。二是通过日常调度、督导、专项检查、重点监督、绩效评价等措施,建立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绩效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政策和资金落实。三是利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和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加强项目推进、资金支出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全力推动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众所周知,云南农业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十分丰富。如何让藏在深山中的农业资源转变为市场接受和认可的“土特产”,发力点在什么地方?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我们有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赖轶咏先生作一个回复。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赖轶咏: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提问,这也是我们正在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云南农产品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资源丰富。众所周知,云南多样性特点十分显著,地形地貌的多样性,立体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人文的多样性。几个多样性一结合,形成了我们丰富的资源。全省共有高等植物1.8万种、脊椎动物1600多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55%,这在全国乃至全球也绝无仅有,因此,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种质资源天然宝库”。从农业品种上来看,蔬菜有31科71属142种、水果有45科80属200余种,畜禽资源品种有172个,土著鱼种类接近600个,地方茶树品种接近270个,农业种质资源数量位居全国第1位。
二是品质优越。云南有充足的光热条件、肥沃的土地、清洁的水源、清新的空气,特别是年度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物质和能量的积累,因此,云南的农产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含物质。比如,普洱茶滋味更加丰富,花卉色彩更加艳丽、水果酸甜口感更加适合、咖啡风味更加平衡,中药材道地特征更加突出等。这是大自然赋予云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正所谓“天生丽质、清水芙蓉”。当然,对植物生长有利的光照条件,让云南人特别是女士们作出一点小小的“牺牲”,脸上或多或少显现出高原红的特征。
三是周年生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大多数农产品在任何一个季度,在云南都能找到适合种植的区域。比如,在不同区域,我们形成了以冬春蔬菜、夏秋蔬菜、四季蔬菜为重点的集聚生产基地,实现全年向省外均衡供应蔬菜超过2000万吨。又比如,通过科学合理布局,在不同纬度和海拔进行种植,实现水果错季上市,上市时间提前,退市时间延后,提升了云南水果的市场竞争能力。每年4至10月份,是蓝莓大量上市的季节,云南蓝莓靠个头大、花青素含量高、产品质量优取胜;11月至次年3月,是国内蓝莓上市的空档期,这时的云南蓝莓仍能持续供应,以“人无我有”的优势“独步江湖”。
先天优势叠加产业扶持政策,云南农产品备受关注,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滇兴业投资。去年完成的农业投资规模占到了全国第一位。
第二个方面,清醒认识短板弱项。
一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虽得到很大改变,但对标先进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今年春季气象干旱,造成部分地区春茶不同程度减产。
二是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一产、二产占比大,三产占比小,增值效果不明显,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三是市场经营主体普遍不强,带动能力有限,适度规模效益刚刚显现,有些品种常常出现有订单没有货的窘境。个别州(市)还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少数几个县还没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不多。
四是品牌建设有差距,标准化生产不足,有的地方过分强调了个性化和差异化,批次之间品质不稳定。同时,大家都知道云南农产品好,但对云南“土特产”品牌的认知度不高,云南“土特产”品牌的市场影响和品牌增值能力有限。
五是科技赋能发掘不够,农业农村数字化工作作了一些试点和探索,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可供复制和借鉴的工作经验,我们清醒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第三个方面,落实落细工作机制。
正确认识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是我们找到和解决矛盾,推动产业行稳致远的前提。省委省政府明确了“1+10+3”农业重点产业,指出种业、设施、加工、冷链物流、旅游+等5个方面的发力重点和“六个一”工作机制。刚才,李琰厅长作了通报。目标、路径、重点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具体向大家通报“六个一”工作机制的建立运行情况。
一是每个产业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分别由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草局、省供销社、省农垦局、省烟草专卖局1位厅领导任组长,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班,与业务工作高效结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有关工作,解决好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李琰厅长担任了粮食产业工作组的组长。
二是每个产业成立一个专家组,分别由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机构、有关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专家组共有180人,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市场营销、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比如,省农科院王继华院长担任花卉产业专家组组长。
三是每个产业制定一个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先后印发了一系列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制定设施农业支持政策。这些支持政策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真金白银,我们也会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这些政策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精准落地。
比如“咖六条”,重点对良种良法、鲜果集中采处、精深加工、品牌、精品庄园、科技攻关等6个方面给予支持,提升咖啡豆的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一方面,我们坚持杯测评分的国际标准,将云南精品咖啡豆培育成为一款适合咖啡馆的豆,满足多元化需求,提高附加值,并且让“云南咖啡就是好”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另一方面,推动建设全国加工贸易中心,生产加工销售符合高品质标准的咖啡,实现买全球卖全国乃至卖全球。2022年,云南咖啡豆精品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精深加工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生豆价格创造了37元每公斤的历史新高,云南咖啡正逐步改变作为原料的历史。
四是每个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1+10+3”农业重点产业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有869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9户,平均每个产业有62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前5年“10大名品”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出113户名品企业,711户企业及品牌纳入品牌目录管理。
五是每个产业建设一批基地建设。2020年以来,全省共评选认定1888个产业基地,其中,省级基地200个。近期,我们将修订省级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实施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大资金、项目、技术支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市场导向、品牌引领、绿色有机、科技创新、联农带农的基地,做到每个县有1-2个省级基地。同时,鼓励州、市、县结合当地的重点产业情况,认定州市级、县级基地,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形成点线面结合、各层级覆盖的农业生产基地格局。
六是建立一个调度机制。建立了重点产业的会议、通报、信息共享、检查督促等制度,确保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跟踪、有落实。专班、专家组组长每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会议,听取情况,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每个季度向州(市)党委、政府通报一次工作进展;每半年小结或总结一次;每年由专班、专家组组长述职一次。
同时,我们积极做好产销对接,努力让生产与市场做到信息对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再好的农产品没有销售出去,就还是农产品,而不是总书记讲的“土特产”。
为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经报请省政府同意,“10大名品”评选表彰由一年一次调整为三年一次,此期间我们将持续加强品牌目录管理和运用,通过品牌传播矩阵建设、展示展销推广,加大公用品牌和列入品牌目录的企业、产品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力度。
比如,在线下展览方面,我们在上半年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云品入川”推介会,反响热烈;下半年,将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展会呈现给大家,8月,在南博会上专门设置高原特色农业馆;9月,组织丰收节现场活动,举办第21届昆明国际花博会;10月份,举办茶博会;11月,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同时,针对国内主要消费市场和农业重点产业,在国内城市和省内举办农产品集市或专题展会。请媒体的朋友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关心,并持续跟踪报道,为我们云南农产品完成这惊险一跃、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油鼓劲。
谢谢。
宗霞:
谢谢赖轶咏先生。
今天发布会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特别感谢省农业农村厅和相关厅局为大家作出全面、专业的发布和解答。
加快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是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重要部署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全省农业系统真抓实干、统筹发力,持续培引了一批主体、建优一批基地、深耕了一批市场,打造了一批品牌,合力推动了云南由农业资源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希望记者朋友继续多维度、多角度、全平台的宣传和展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成果,为云南做好“土特产”文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