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促进我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省农业农村厅为您解答
时间:2023年8月7日10:30
嘉宾: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谭鸿明
简介:如何做好今年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的措施有哪些?怎样完善农民和经营主体利益联结?近期,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谭鸿明将做客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介绍《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政策措施、工作进展等有关情况。
主持人:关注民生、解读政策,你关心的,“在线访谈”为你解答。大家好!欢迎收看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谭鸿明,为大家解读我省促进农民增收有关政策措施,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谭副厅长,您好,欢迎来到“在线访谈”栏目。
谭鸿明: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来到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
主持人:谭副厅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王宁书记、王予波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工作汇报。2022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那么这个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谭鸿明:2020年,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但与全国相比,还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等问题。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多次指示批示,要求把“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出台实施行动方案,加快我省农民增收步伐,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主持人:谭副厅长,请您给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行动方案》的具体政策是什么?
谭鸿明:好的。《行动方案》围绕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等4块收入和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细化提出了17条措施。经营性收入方面,重点是聚焦农业重点产业稳步提高种养收益、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挖掘乡土特色产业;工资性收入方面,要提高外出务工比例、提升农民劳动技能水平、支持就地就近就业;财产性收入方面,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挖掘资源资产收益、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转移性收入方面,要加大财政直接补贴、加大保险信贷补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此外,还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增值收益,包括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全力突破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培育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
主持人:谭副厅长,刚才您介绍了这么多具体的政策,这些政策保障且夯实了行动方案的落实,这个行动方案已经实施一年,取得了什么成效?其中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谭鸿明: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深入实施行动方案,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从2021年的第13位提高至第7位;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全国领先,同比增幅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牛羊、生猪、烟草8个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
虽然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从总量看,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呈持续扩大态势。从结构看,除经营性收入外,我省农村居民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收入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区域看,全省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明显。只有昆明(20722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有7个州、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低于8500元的脱贫人口超过30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经营净收入增加后劲不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畜禽规模化养殖率等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生产成本持续高位运行。二是从客观规律看,农民收入增速逐渐进入瓶颈期,“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是15%、13.8%、9.3%。“十四五”时期,或将继续放缓。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谭鸿明
主持人: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今年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又该怎么做呢?
谭鸿明:今年以来,我省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个底线的基础上,做好“土特产文章”,夯实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撑。一是稳定经营净收入来源。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培优品种、提升品质和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齐头并进,持续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抓好旅游行业复苏契机,鼓励引导农民拓宽经营渠道,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二是挖掘工资性收入潜力。实施好高素质农民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项目,全面提升农民务工技能。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三是多措并举增加农民转移净收入。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农民创业创新支持力度,与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搭建“点对点、一站式”信息对接服务。四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完善帮扶项目和帮扶主体联农带农的相关制度,保障资本参与生产经营获得增值和发展,也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谭副厅长刚才还提到今年一个重点工作叫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这个机制怎么来理解呢?为什么把这个工作作为一个重点来开展?
谭鸿明: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号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总书记强调“要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二是中央有要求。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发展有需要。促进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开展合作与联合,不仅有利于激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在活力,还可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工作有基础。脱贫攻坚期间,全省有4000多个企业、1.2万个合作社和160余万农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全省各地也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多种好模式。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实际工作当中探索出了很多好的机制,在完善利益联结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典型经验呢?
谭鸿明:近年来,全省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实践,探索总结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村集体经济为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广大农户参与的多种利益联结模式。省委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利益联结十大模式,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也收集整理了百余个典型案例。比如,宾川县宏源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搭建平台+入股分红”带动合作农场12个、入社农户1272户从事葡萄种植和销售,成员户均葡萄年产值达26万元,核心科技示范户年收入达80万元。再比如,褚氏农业通过“土地租金+基地工资+奖励提成”,并建立了土地流转租金、劳务工资、产业反哺长效增长机制,带动915户种植管理户,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361户1184人,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那么多好处,但是利益联结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谭鸿明: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全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58户,仅占全国的2.5%,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全省45%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收入在10万元以下。二是联结协议约束力不强。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后,多会形成契约,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契约仅是口头约定,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三是资金要素联结仍不到位。农企利益联结中建立股份制的比例并不高。而且其中一些被认定为进行股份制联结的农民其实只是每年获得固定回报,并未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四是土地要素联结需要突破。全省流转面积超过1200万亩,大部分是一租了之,通过入股方式流转土地与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较少。
主持人:针对完善农民和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下一步工作怎么来安排呢?
谭鸿明:今年5月27日,省委、省政府在宾川县召开了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农增收现场推进会,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一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三是研究起草支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指导意见,推进合作社转型发展;四是引导农民融入产业链、融入大市场,着力培育致富带头人;五是研究制定支持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奖补办法,激发积极性;六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七是认真总结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的经验,积极宣传推广利益联结先进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加强利益联结的积极性。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您的详细介绍。相信在相关政策持续支持下,我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工作将走上平稳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再次感谢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厅。
谭鸿明:非常高兴做客“在线访谈”。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