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魏建全、李嘉恩、杨虎
单位:普洱市委组织部
驻村地点: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界碑村
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界碑村毗邻中老勐康口岸,属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移民安置村,有297户1194人,其中脱贫人口164户696人,“三类”监测对象9户36人。
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工作,坚持线下走访排查和线上预警核查相结合,发展性帮扶措施与政策性临时兜底相结合。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工作机制,织密织牢防返贫网,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内外力量相结合,形成工作合力
构建“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员+小组干部+帮扶责任人”的网格化工作格局,发挥驻村队员熟悉数据系统、善于学习政策和村组干部熟悉农户生计、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分片挂包、协同负责、定期走访,及时全面掌握农户生产生活情况和返贫致贫风险。适时调整结对帮扶关系,帮扶责任人每年全覆盖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对象至少2次。
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精确识别
根据每月入户走访排查不少于2次的工作要求,坚持开展定期全员排查和不定期入户走访,安排2名驻村工作队员作为数据员,密切关注行业部门每月下发的风险预警信息。
加强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的推广使用,利用微信群、群众会议、党员大会等渠道广泛宣传,引导农户通过平台申请救助服务,并安排1名工作人员专职办理相关业务。认真开展监测对象“回头看”工作,坚决防止发生错评、漏评、返贫等情况,做到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切实做好常态化动态监测管理工作。
开展收入核算
造血输血相结合,确保精准帮扶
以返贫风险和发展需求为根本,结合农户实际分级分类、聚焦重点、靶向施力,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织密织牢防贫返贫网。
采取劳务输出、就地就业和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缺少生产资料的农户增加收入来源。通过雨露计划、国家助学贷款、爱心助学帮助教育支出较大的农户减轻经济负担。通过特色种植业、公益性岗位、资产收益分红等方式夯实因病因残农户脱贫基础。借助低保、临时救助对无劳力、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综合兜底保障。
2022年以来,组织种植技术培训60余人次,开展“界碑夜校”15堂500余人次,组织就地务工及外出务工437人,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0.8万元。2022年界碑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4042.09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17.12%。
组织招聘会
巩固提升相结合,厚植发展动能
坚持用发展解决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挂包单位技术、人才、行业优势及各种社会资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村庄资源优势,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补短板、强动能。
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村庄发展主线,累计投入资金3892.9万元,完成伴月广场、百姓大舞台和农特产品交易中心等26个项目的建设,引导群众融入口岸经济,积极发展餐饮民宿、物流仓储、特色农庄等产业,不断夯实脱贫根基、增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