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杨必龙
单位:梁河县交通运输局
驻村地点:德宏州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芒林村
远处云雾弥漫青山依依,薄雾笼罩下的稻田青青黄黄,一块连着一块延伸到河边。望着满是生机的田野,我对秋的收获充满希望。连片的稻田让我想到高标准农田改造工作,这是我从“驻村小白”到成为被大家认可的“小杨书记”的一个重要转折。
2022年10月,我来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芒林村驻村。刚开始,我对村情民情不熟悉,找不到开展工作的着力点。白天入户走访、与村民交谈了解情况,晚上查阅相关资料、上网学习,但收获依然较少。正当我为此困惑之时,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开始实施,我主动申请,积极参与其中。
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改造范围东起大盈江边,西至河西西岸线,北起沙沟头公路,南至来连坡脚,总面积约880亩,涉及11个村民小组,这是曩宋阿昌族乡第一次实施大面积高标准农田改造。通过多次参与分析研讨,我对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有了初步了解。在项目前期,我想快点推进此项工作,于是在一次讨论会上提出采用抓阄来进行分配,还表示这样最公平。村“两委”干部听完我的提议,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带领我们到河西乡学习改田分田经验。通过实地走访学习,我才深刻认识到群众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渐渐意识到自己想法的不成熟。回来后,大家深入分析讨论,最终结合芒林村实际,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
在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农田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四月下旬,随着夏粮种植时令的来临,分田工作迫在眉睫,经过前期的反复商讨,我们定下了“划片分田,村到组、组到户”的工作方案。然而,由于农田面积大,而且没有可以参考的改造图纸,如何清楚、快速地划分田块又成为新的问题。
此时,我想起河西乡来连村手绘的示意图,加之自己也有一定的绘图基础,于是开始绘制芒林村高标准农田改造示意图。为了使图纸更加清晰易懂、便于查看,我将图纸中的田地划分为15个地块。在后续分田过程中,我不断完善,不但标注了每块田地改造后的面积,还清楚标注出各组之间的界线以及各组的面积。分田到组时,先在图上画出各组的边界,核对无误后,再依托图纸划分田块。绘制图纸极大地方便了分田工作,同时也便于保留存档。
现在,农田改造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分田到户基本完成。全过程参与让我收获颇丰,与村“两委”、村民的关系更加和谐,对开展群众工作也有了更深地认识。做群众工作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要深入群众全面了解情况,多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找出符合民情、切合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小杨书记早啊!”群众热情的招呼声打乱了我的思绪。回望稻田,一缕阳光穿透云雾洒向绿油油的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我不由加快了步伐。
我的驻村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