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杨蓉洲
单位:保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驻村地点: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乌邑社区
今年5月,新一轮驻村工作队伍完成轮换。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乌邑社区驻村工作队牢记驻村职责,快速适应角色,顺利接下乡村振兴“交接棒”,切实做到“身到、心到、力到”,争做“四种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乡村振兴路,成为真正的“助村干部”。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实地查看、谋划村庄规划方案
助力产业兴旺,争做“发展带头人”。群众要增收,产业是根本。乌邑社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以板栗和甜柿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并且产业链条短,下游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面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持续探索,按照“强引领、建基地、带产业、促增效”的发展思路,积极寻找龙头企业,培养并发展1名致富带头人,成立乌邑社区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做强做优传统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好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后半篇文章”。2023年,全村种植板栗1200亩,甜柿200亩,预计可实现产值300万余元。
驻村工作队协助社区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助力乡风文明,争做“新风示范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软基础,抓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进一步加强乌邑社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以“除恶习树新风”为目标,修订村规民约,引导、教育群众自觉摒弃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俗。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友爱睦邻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形成一股以“新风”为荣,以“陋习”为耻的社会新风尚。
助力基层治理,争做“和谐引领人”。乌邑社区依托全村5个特色党支部、3个网格,社区、组、户、人采取“棋盘式”网格化管理。统筹网格员、人大代表、片区民警、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等人员力量,组建矛盾纠纷调解队伍。截至目前,乌邑社区治安状况良好。针对基层治理内容多、头绪多、环节多等情况,驻村工作队在村内广泛开展调研走访,积极探索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确保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作取得实效。邀请乡贤能人、退休干部、村内老党员等参与村庄治理,实现乡村建设为群众建设,乡村治理依靠群众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慰问老党员
助力满意度提升,争做“群众贴心人”。刚到社区时,为尽快熟悉村情户情,驻村工作队制作印有电话号码、单位、职责的“便民联系卡”,在入户走访时发放给村民,并将“驻村工作队明白卡”张贴到活动室、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帮助三类重点监测对象和人均纯收入万元以内的农户制定“一户一方案”帮扶计划,确保有效帮扶落到实处。为巩固提升社区教育成果,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开展“情暖乌邑、共话教育”“干部规划家乡活动”暨爱心助学兴教活动,并成立教育奖学、助学基金会,组织在外干部、乡贤能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共筹集善款5.6万元,帮助10名考取大学的困难学生逐梦远航……驻村工作队通过一件件实事,让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到村3个月的时间,驻村工作队遍访农户529户,先后参与农村房屋安全排查、耕地流出整治、城乡居民生存认证、人居环境提升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等工作。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心系关乎群众利益的每一件小事,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群众造血功能,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让实现乡村振兴的梦想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