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张立基
单位:水富市纪委监委
驻村地点:昭通市水富市云富街道新安村
当岁月的风拂动过去的回忆,回首来路,从校园到金沙江畔,这一年的时间里,落日余晖下被拉长的身影,寒风细雨中扎实的脚印,乡间烟火里穿梭的背影……虽带几缕书卷气,却已染一身泥土香。在这个小小村落里,我们见证着村庄的变化,感受着自己的变化,学会以更深邃的目光眺望世界。
张立基(右一)工作照
见自己,知分量而常内省
医保怎么交?养老保险怎么认证?小额贷款怎么申请?还记得刚到昭通市水富市云富街道新安村的那段时间,面对村民们接踵而来的问题,常常难以招架。社会阅历的匮乏、知识经验的欠缺常常使我感到有心无力。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积极学习国家、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以掌握更为全面的农业农村知识。此外,我们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笔去记录每一户的真实情况,向前辈们请教工作方式方法,学习如何与不同的群众沟通交流,如何用更接地气的方法开展工作,用群众能听懂的话语宣讲政策。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上门帮扶中,逐渐熟悉和掌握脱贫户、困境儿童、困难家庭的详细情况,这些“硬核”数据支撑着我从迷茫到清晰,从稚气到成熟的快速转变。
见天地,晓谦卑而懂小大
到基层究竟能干什么?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走遍新安村的各个角落,遍访群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打破视野的桎梏,从农村最为真实的面貌、最为真切的人情,去感受和理解基层治理的痛点和堵点。新安村这片充满着无限生机的天地,促我以谦卑之心墩苗历练。
特困供养对象15人、脱贫户158人630人、农村低保441户645人、外出务工924人、耕地面积6008亩、林地面积5600亩……在新安村的一年里,我认识到,农村不只局限于过往记忆里狭隘的“乡土”概念,相反,它是由群体交织组成的复杂表达。在新安村,有胜似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的山林奇观,也有可供闲庭信步、一览众山小的观景栈道,处处可见满山挂果的猕猴桃和葱葱郁郁的茵红李。小小村落蕴含着大能量,村干部们宵衣旰食、村民们团结奔富,国家各类救助政策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
见众生,为生民而求奉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一年,走村入户拉家常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田间地头、山林小道成了每天的“打卡地”。人饮工程改造、认证养老保险、协助化解纠纷、申请低保、为群众购买抽水泵解决生活用水紧张……琐碎工作看似平淡,却充实着基层生活,也是这一点一滴的累积,让我找到了使命所在,对“不辞辛苦出山林”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把自己变成“村里人”,把村民当作“家里人”,慢慢地,我成为了村民口中的“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