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驻村日记】山水一程又一程,继续寻找驻村“答案”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3-11-03 17:39:43 【字体:
【字体: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李晓莹

单位:红河州财政局

驻村地点:红河州屏边县新华乡马鹿塘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新华乡马鹿塘村的傍晚是醉人的,白云飘飘,彩霞满天。劳碌了一整天的村民们来到文化广场,围坐在石桌旁拉家常、话农事;孩子们或围着健身器材玩耍,或轻轻抚摸着墙壁上“活泼的小猫”;妇女们伴着韵律十足的广场舞节奏翩翩起舞。我慢慢走进人群,村民老邢乐呵呵地指着“时光放映墙”,对我说:“这画的就是我们村的变化,从艰难取水到饮水入户,从粗茶淡饭到食材丰富,从油灯照明到电通万家,从山路泥泞到出行方便。从前人背马驮,现在基本家家都有小汽车了!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呀!”

马鹿塘村“时光放映墙”

一次初见,以拳拳“为民心”照亮漫漫“求知路”

2022年3月,我带着组织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从蒙自市来到屏边县新华乡马鹿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从“学校门”到“基层门”,熟悉村情民情是我的“第一课”。一次晚饭后,我和村干部照例走菜园、逛牛圈、入农家。在入户路上,我看到了一块地面凹凸不平的破旧场地,在薄雾中隐约看见场地上有一处凉亭,凉亭上的木头已有发霉的痕迹。

改造前的文化广场

“如此大的场地竟然空无一人!若是将它改造一下,那老百姓就有活动场地了。”在向父亲袒露了内心的想法后,他笑着说道:“干好一件件实事就能慢慢读懂基层工作的‘无字之书’,找到驻村的‘答案’。好好干吧,做好之后我要来‘验收成果’”。我暗下决心,要想办法改造这块场地。

一步探索,以真心“听民意”攻克艰难“改造关”

“平整一下广场路面,不然小孩玩耍不太安全”“可以安装路灯,晚上我们就可以跳广场舞啦”“墙面上画点儿咱们村的变化,再画点砂仁、草果,为我们的产业做做宣传嘛”……征求对改造场地的意见时,村民代表纷纷出谋划策。

我把村民的想法一一记在本子上,并与村干部深入分析项目可行性。紧接着撰写项目申报材料、向挂联单位申报资金项目、寻找施工队洽谈合作、沟通文化广场建设思路、协调施工困难。

马鹿塘村是“云南省文明村”“云南省卫生村”,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培育文明乡风,我们把党建元素植入民族团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设计,以“发挥党建引领、共建和美乡村”为主题,打造“初心”文化广场。

改造后的文化广场

改造后的文化广场

马鹿塘村产业宣传角

一方广场,以村民“满意度”喜悦结出“幸福果”

“走,广场上逛逛去!”如今,坑洼的路面硬化成了平坦的水泥地板,杂草丛生的花坛种上了各色花草,充满年代感的墙面被多彩的墙绘赋予“新的生命”,广场上充满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看着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我的脑海中浮现着和父亲探讨规划改造场地的情景,如今却再也看不见父亲的脸庞。2022年7月,我的父亲因突发疾病去世,无法兑现“验收”新文化广场的承诺了。当看到村民幸福的笑脸,我找到了父亲交代我的驻村“答案”。

每一次风雨兼程,未必彩霞满天,但一路驰骋必不会辜负沉潜的力量。驻村之路未完待续,我还将带着父亲交代的“任务”和村民的期待,越过一程又一程山水,走好服务基层“千里路”,在逐梦基层中继续寻找新的答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