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李艳锋
单位:永平县委党校
驻村地点:大理州永平县龙门乡石家村
老百姓的一声“书记”,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信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年5月,我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龙门乡石家村,继续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远眺石家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只有充分了解村情民意,才有干事创业的底气。如何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如何让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驻村伊始,我就开始琢磨这些问题。为摸清村情民意,我们走遍了石家村的角角落落,摸底了解监测户、脱贫户、低保户等家庭的基本情况,驻村日志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们的诉求。村里的道路分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等情况逐渐形成一张立体的“村情网”,我不由得对这片土地和群众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也深感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手中的“接力棒”也越来越沉。
走访村民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石家村有一块120余亩的集体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围绕如何将这块土地变废为宝,我们与村“两委”集思广益,引进龙陵云近姬松茸种植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计划种植姬松茸60亩,按每亩1600元计算,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9万余元。除了姬松茸产业,石家村的猕猴桃、羊肚菌等其他特色产业也竞相发展,村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石家村猕猴桃种植基地
“外羊街片区我负责!”“石家片区内我负责!”在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省级验收动员会上,各村党支部书记们主动认领任务。此刻,我被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一股子干劲所感动,只想俯下身子真正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花瓶,来看一下这条沟要挖多深?”“花瓶,这里的垃圾需要铲一下吗?”“花瓶”是村支书杨采丽的小名,但她“人不如其名”,干起活来一点儿也不含糊,挖沟渠、运垃圾、收工具都不在话下。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院落,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骄阳似火,只要是村里最忙的地方,总能看见她的身影,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路上巾帼不让须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乡村生活的美好图景令我向往。乘着乡村振兴这趟列车,我的驻村生活已五月有余。有同事说我黑了、瘦了,但我想,在驻村帮扶中晒黑,就是在乡村振兴中“发亮”,黝黑的肤色正是我驻村成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