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曾成松
单位:昆明市委党校
驻村地点: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水井村
2021年5月,我被组织选派到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水井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驻村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把金花梨产业作为擦亮乡村振兴底色的主要抓手,团结带领村民们增收致富,把产业落后村变成产业发展标杆村,各项工作受到了上级组织的肯定。
实字为基,筑牢“红色堡垒”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到村后,我们着力协助村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规范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培育支部“头雁”,通过建强支部堡垒,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学字当头,深入“铸魂补钙”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我们以“三讲三评”为抓手、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深入宣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强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带领全村党员到寻甸县鲁口哨红军渡江命令发布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在队伍培育上,我们坚持与镇党委同频共振,积极培育和发现优秀青年农民、致富能手、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等“归雁人才”。在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培养预备党员5名、发展对象4名、入党积极分子7名,为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水井村打造一支党性强、能力优、作风硬的干部队伍。
闯字引领,绘就产业蓝图
在产业发展上,我们带头探索产业发展路径,深入培育“一村一品”,带领群众闯出“致富路”、撑起“致富伞”。2022年,我们筹集资金2万余元在村里租用十余亩土地进行果蔬示范种植,探索水井村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路径。同时,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到昆明市委党校、安宁市云南福悦发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呈贡区吴家营街道万奚冲社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进行考察,学习先进种植养殖经验。2023年全村种植辣椒350余亩,村民实现增收120万元。
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进行果蔬示范种植
辣椒种植户在田间劳作
水井村种植金花梨25000余棵,种植面积达1106亩,涉及432户1500余人。由于缺水、病虫害严重等原因收成较少。我们发动2名党员承包五十余亩金花梨果园,建立水井村乡村振兴金花梨提质增效实验基地,联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浙江大学农业学院及市、区、镇相关专家到村调研,对金花梨产业发展进行研究论证。同时,我们拿出1.44万元工作经费购买农药,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对1100余亩金花梨进行病虫害防治。
邀请专家就金花梨产业发展进行论证
带领大家在金花梨提品质、造品牌、扩销路方面积极创新,在早熟梨成熟之际,借助“东川区首届花椒节”进行品牌推广。2022年,金花梨产业让水井村村民实现增收20余万元。
水井村农产品在昆明市行政中心进行展销
我们持续在金花梨深加工发展上做文章,积极引进新技术,将部分鲜果深加工后制成梨膏进行销售,促进村民增收。今年,金花梨产值达46.3万余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谢谢你带我们外出学习种植技术,提升金花梨品质,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村民们的感谢,便是对我们驻村工作最大的鼓励和认可。
金花梨种植户喜获丰收
暖字当先,做群众的“贴心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水井村地处高寒山区,降水量稀少,不仅农作物要经受住干旱少水的考验,村民的生活用水、牲畜的饮水也是大问题。为了帮村民们解决饮水难题,我们多次到市、区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资金。在大家不辞辛劳地奔走下,争取到资金700万余元建设乌龙镇第三水厂,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水难题。
水井村自来水厂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一定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入脑入心、知行合一。要紧紧牵住党建这个牛鼻子,加强与党总支书记沟通交流,团结好“两委”班子,调动和发挥好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沉在村里、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要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提高村民收入上下功夫,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团结带领村干部、党员、群众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