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驻村日记】“一对一”筑梦助学,“心贴心”点亮未来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3-12-04 10:16:01 【字体:
【字体:

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

单位: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驻村地点: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乡卡思村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今年4月,作为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一轮驻村工作队队员,我们来到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乡卡思村开展驻村工作,倏然已是半年。驻村以来,我们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工作格局和情怀,累计帮助14名家庭困难学生找到“一对一”长期资助人。

勤练调研基本功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入村之初,为尽快熟悉村情民情,我们和村“两委”一起开展了遍访工作。在走访一户脱贫不稳定户时,一面墙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墙上铺满了一张张鲜红的奖状,简陋的房间里,小山高的书本堆在角落,身穿破旧外套的李大哥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些都是他女儿得到的奖状。经了解得知,李大哥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高度近视,与妻子离异之后带着一双上六年级的儿女和年迈的母亲生活,全家无劳动力,仅靠低保和残疾人补助度日。

为此,我们走访了卡思完小、郭大寨完小和郭大寨中学全面了解姐弟俩的学习情况,并向学校校长、班主任了解其他存在困难的学生。一路上,我们带着笔记本,把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想到的一一记录。在那一刻,“我们得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想法在心中萌芽。

磨炼解题真本领 在用心用力中解决困难

根据前期的走访调研,以及从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中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认真梳理出14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如何让这些困难学生得到长期、稳定的资助,成了我们当时的工作难题。“要不先将他们的情况整理成一个个文档”“我们算一算他们一学年大概需要多少生活费”“问问亲朋好友怎么样”“问下校友会试试看”。我们和村“两委”群策群力,协商怎么解决问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们将整理好的文档转发给亲朋好友以及校友,希望能为这些困难学生找到“一对一”长期资助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后顾之忧。

“那个女孩有没有找到资助人,如果没有的话,我来资助她。”“我给他们寄点生活用品吧!”很快就有爱心人士联系我们。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为爱心人士与受助学生的班主任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公开缴费的收据发票,确保善举在“阳光”下实施。

锻炼办事高效率 在助学筑梦中架起连心桥

截至目前,14名家庭困难学生都找到了“一对一”长期资助人。“长大后我要成为像您一样的人”“我会把你对我的爱,传递给身边的人”。懂事的孩子们饮水思源、心怀感恩,用他们的真心和稚嫩的字体写出一封封感谢信。一封封信件架起了爱与善的心桥,一份份约定期待着时光的见证。一位是大学老师的资助人回信道:“期待我们在大学相见。”我们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未来,驻村工作队将进一步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坚持广泛问需、精准实施。以时不我待、起步就是冲刺的工作激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实干担当,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乡村振兴不懈努力!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