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杜晓军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分行
驻村地点: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永新村
2021年,我来到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永新村,开始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到村后,我迅速转换工作角色、转变工作方式,积极融入基层、贴近群众。“传经送宝”促党建、走村入户访民情、到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协调争取资金……驻村期间,在村“两委”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效益逐步凸显、群众收入不断增加,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强基础、育“头雁”、抓产业的乡村振兴路径。
云海上的永新村
不忘初心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我们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组建以村党总支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村干部及工作队伍、以基层青年党员为主的党员先锋队伍、以具有劳动力的低保户为主的群众队伍,负责人居环境治理、村民管理等工作。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为不断筑牢基层红色阵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党组织走深走实。2022年,我积极向单位申请,为村里购买了一批学习材料,让每个基层党员在学习党的历史中进一步认识党、了解党、热爱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针对村里因年老体弱、重病等原因长期无法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开展“送学上门”活动,确保村里的所有党员“不漏学”“不缺课”“不掉队”。
抓住重心 开辟乡村振兴“新赛道”
因地制宜引优种,幸福红花促增收。在走村入户时,我们了解到村里一半以上的农户都种植红花,但收成比较低,收入也不乐观。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多方调查和学习,最终发现新疆红花投资小、见效快,对种植技术要求不高,并且耐寒、抗旱,适应性较强,不论砂砾土、砂壤土、黏土均能生长,产量比永新村农户种植的本地红花高一倍。于是,我们决定引进新疆红花进行种植,并邀请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为打消村民疑虑,我们邀请村里的种植能手赵银国先行试种植。种植第一年,赵银国种植的5亩新疆红花实现5000元/亩的收益。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新疆红花种植行列。
盛开的新疆红花
要想持续增收,延链是关键。我们在村里引进企业,通过“农户+龙头企业”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永新村红花种植面积达1200亩,形成了规模化红花种植基地。
与村民共同劳动
发挥专长扬优势,金融活水润实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优势,不断推进金融机构健全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和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以助力村民做大做强致富产业,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贡献金融力量。
2021年末,村里的肉牛养殖户杨师傅为扩大养殖规模对厂房进行扩大装修,但因资金问题厂房装修一半后被迫停工。了解到情况后,我们积极帮杨师傅与银行业务人员对接。进行完信息采集及测算,银行当天便向他发放了7万元农户纯信用贷款,杨师傅用贷款对厂房进行了装修,资金难题得以顺利解决。
驻村期间,永新村累计认定信用户60多户,授信额度400多万元,支用结余100多万元,测试信用户每户平均获得贷款6.5万元,贷款农户由104户新增至148户,贷款金额由987万元增长至1167万元。通过不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践行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职责使命。
一颗恒心 焕发乡村振兴“新面貌”
香花树自然村进村公路旁有一条干沟,过去是群众倾倒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地方,每逢夏秋天热时节,蝇虫飞舞、气味难闻,严重影响人居环境。我们积极与自然村小组沟通,与村民协商清运垃圾,在原址上新建集处理生活污水、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园式氧化塘。此外,我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7个自然村建设氧化塘,解决了190户农户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还乡村一片“碧水蓝天”。
香花树干沟前后对比
现在,走在永新街道上,商贩的吆喝声、汽车的轰鸣声、人群的喧闹声,共同描绘着永新村的繁华景象。在村庄的另一头,一条条溪流纵横交错、清澈见底;一座座庭院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平坦宽敞、向前延伸,农田里依稀可见农民收割农作物的身影。在强村富民的振兴路上,永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生活不断提高,成为全市破题偏远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