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驻村日记】在这个“再也不想来”的地方,我找到了人生价值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3-12-12 09:59:14 【字体:
【字体:

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姓名:李鹏丽

单位:文山州人民政府研究室

驻村地点: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板幕村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2021年8月初次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冁然而笑记忆犹新,两年后正式加入新一轮驻村工作队的心潮澎湃仍历历在目。到今天,驻村已半年有余,心中感慨万千。

初次相遇——“我再也不会来这个地方”

2019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那时正值研一暑期,有幸参与中国社科院2019中国社会状况调查的课题,到丘北县的四个村委会进行地图抽样及入户调查。去之前,我想过条件会艰苦,但没想到会这么艰苦。住在布满灰尘的房间、盖着潮湿发霉的被子、吃着难以下咽的野菜、忍着蚊虫叮咬的痛苦、走着崎岖泥泞的山路、听着陌生难懂的语言……所有的不适感汇聚到一起,使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在村里的20天,每天早晨醒来抬头望着四面环山的村庄,我不禁感慨:贫困农户清苦,驻村干部辛苦,走出大山不易,思想脱贫更难。当我即将踏上返程高铁时,我转头信誓旦旦地对同行的小伙伴说:“我再也不会来这个地方!”

 

 

2019年7月,初到文山开展工作

 

辗转轮回——“我来了”

或许是命运使然,三年后省考报名时,我在众多岗位中,最终还是选择了曾经所谓的“再也不会来”的地方。跟大部分毕业生一样,我带着懵懂与期待走上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迷惘地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次,我抛开偏见,带着梦想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用心去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深深被这里的特色美食牵动着、被这里的蓝天碧水吸引着、被这里的红色历史震撼着、被这里的淳朴民风感动着……

2021年初,我在培训的交流发言中用“一个选择、两个感谢和三个祝愿”表达了我再到文山的心中所感。今年6月,我做出了同样意义不凡的“第二个选择”——驻村。时隔四年,这里的蚊虫依然“热情”、对于老乡的语言依旧不能完全听懂,但与四年前首次“住村”不同的是,崎岖泥泞的山路已变成柏油路,无法拨通电话的地方现在有了5G信号,各家各户盖起了新房,村民们拥有了文化活动广场……这一次,我不再是表达“驻村干部辛苦”的局外人,而是真正参与并见证乡村振兴的驻村干部。当然,新的考验也如期而至。

 

2023年6月,上山摸排耕地情况

 

第一道关卡——翻山越岭耕种。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驻村“初体验”,我想那便是“山”。驻村第一天,便迎来了挑战。当天一大早,我跟着村干部出发去摸排一块耕地的情况,正当我环顾四周时,一旁的村支书指了指眼前的山,云淡风轻地说:“喏,翻过这座山就到了。”起初我以为是开玩笑,可当看到赶来的村民扛着镰刀锄头往山上爬时,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一路跟着大部队往上爬,平时热爱锻炼的我还在窃喜:“这点运动量难不倒我。”爬到山顶后,村支书说:“已经走一半路了,再翻下这座山就到了。”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有点沮丧,心想,种地之路怎么这么曲折?但当翻过山,我看见耕地的村民中还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时,心头顿时一酸,“地者,民之本也。”原来这就是中国农民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怀,伴随着这份深深的感动,我也走到田间地头,跟村民们一起清杂、翻耕、播种,为守护好这一方土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二道关卡——入村走访宣传。走访宣传是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最直接的方式。第一次下村开展普法宣传时,旁边的同事用乡音给父老乡亲讲案例、唠家常,作为外地人兼“基层小白”,我又羡慕又担忧,一向喜欢表达的我竟不知如何开口,就这样,第一次入村普法就出师不利。自此,每次走访监测户、脱贫户时,我都刻意多跟他们唠会儿嗑,一来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家庭情况,二来也能磨砺自己,不断寻找到与村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再次入村开展普法宣传时,我从室内到室外、从晴天到雨天、从村内小道到辖区巷道,都能与老乡们交谈自如,真正做到脚踏实地走好察民意、体民情、解民忧的每一步。

 

 

入村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第三道关卡——化解矛盾纠纷。村里的矛盾纠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大”是因为大部分都是“家务事”或“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起因简单,“不小”是因为矛盾双方所涉及的人际关系相较复杂,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矛盾很容易激化。作为村里的网格员,日常化解纠纷成了我们的重要工作职责,无论是山林土地、邻里关系,还是损害赔偿、房产宅基地,各类纠纷化解现场都有我们的身影。在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矛盾纠纷发生率逐年递减,防范和化解矛盾风险不断取得实效,当代“六尺巷”的故事在我们的见证下持续书写。

心之所向——“我想留下来”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所追求的价值在哪里?当翻山越岭播下的种子发芽时、当与村民一起把村庄扮美扮靓时、当群众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时、当矛盾双方当事人面带笑容签下调解书时……我想我找到了我的价值。

从来到文山,到扎根基层,每一个选择都让我在一次次突破自我中不断解锁“新技能”。虽然这里的蚊虫对我依旧充满“热情”,老乡的语言依旧令我生涩难懂,但或许是为了继续感受这一方风土人情,我想留下来,留下来继续了解这里、认识这里。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步伐不是冲刺,而是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向上的劲头,扎扎实实谋民生之利,切切实实解民生之忧,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继续挥洒青春汗水、积蓄能量。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