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相连芳
单位: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驻村地点:楚雄州姚安县太平镇各苴村
一晃眼,驻村的日子已经过去两个多月。驻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各苴村以来,我们广泛宣讲并深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的最新思想、理论基础。我们与村干部沟通交流、入户走访,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参加相关培训,日子忙碌而充实。在此过程中,我经历了“六重转变”,也深深认识到“六个不变”。
转变身份,但终是党员。入村前,我的工作由室干部处管理、考核、评价;入村后,我是驻村工作队的一员,由乡镇党委管理考核,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党组织关系归属。工作身份、岗位职责不同了,不变的是党员身份,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转变角色,但终为服务。入村前,时时刻刻要“身在兵位,心为帅谋”,日常工作往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很多时候关注的问题相对宏观;入村后,随时随地要与乡村干部、群众打交道,一举一动都要为群众着想,遇到的情况乍一看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是群众的切肤之痛,大多时候要拿放大镜来看,及时排查各类矛盾、风险,留意的事情往往比较微观。个人角色和服务对象变了,但是服务的性质没有变,服务的成色没有变,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纸面,有了具体、真切的体会。
转变节奏,但终有敬畏。入村前,一刻不敢懈怠,工作节奏特别快,每天都在“赶工”,为了少熬夜,早起是标配;入村后,深知农村是大课堂、农民是好老师,从心态、工作节奏上及时归零、入乡随俗。走村入户、开户长会等需要群众参与的工作,都会遵从群众的时间节律。一般选在夜里九点后(这个时间老百姓才干完活回家吃完饭),或是下雨天(大雨天农民无法去做农活,会留在家里),也会在组织群众接种疫苗、领取复合肥的时候做普法宣传、政策宣讲,一切以方便群众为中心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和节奏都变了,始终不变的是心存敬畏,以实际行动慎独安心、主敬强身、求仁悦人。
转变重心,但终须扎根。入村前,工作性质是以文辅政;入村后,远景目标是推动乡村振兴。从坐在办公室写文稿到常驻基层探民情,工作环境、服务对象截然不同,工作重心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不变的是如风吹草籽、落地生根的笃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融入,还有因陋就简、随物赋形的主动。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辛勤工作,期待绽放光芒。
转变思路,但终有目标。入村前,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跟文字打交道,思考的是文稿的选题架构和起承转合;入村后,每天都要与乡村干部、群众打交道,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出乎意料的事,做群众工作几乎是从零学起。工作思路转变了,工作的终极目标没变,始终是不断推进工作、做好服务。
转变方式,但终为成效。入村前,工作方式较为单一;入村后,职责是建强村党组织、做好政策宣传、抓好监测帮扶、助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这就需要能听得懂群众说的话,更要学会说群众能听得懂的话,才能有效沟通、上传下达,更好地履行职责。虽说工作的方式变了,工作方法需要更加灵活多样,但始终不变的是对岗位职责的坚守,对工作成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