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王剑学
单位:丽江市华坪县水务局
驻村地点: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红椿箐村
位于金沙江边的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红椿箐村,是全县比较边远的一个村,曾经也是深度贫困村,常年气候燥热少雨,群众生产用水紧张,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2021年5月,我来到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启了驻村生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如何尽快掌握村情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开展好帮扶工作呢?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驻村第2天,我便与2名队员迫不及待地来到了6组,这个组的农户都是傈僳族,作为同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傈僳族,我对同胞们的亲切之感油然而生。我们到田间地头走一走、村子里头转一转、群众家中坐一坐,积极主动与群众打交道、拉家常,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困难,针对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群众,鼓励他们外出务工、积极发展生产。通过2个月的入户走访,走遍了全村的山山水水,我们既了解了村情民意,与群众拉近了感情、建立了友情,又迅速进入了角色、融入了工作。
深植为民情怀,为民解忧纾困
如何真正把乡村振兴的成果落实到群众心坎上呢?对于驻村工作队而言,就是让群众手中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心里的烦心事越来越少,绘就致富增收、生活美满的幸福画卷。
红椿箐村以种植芒果为主,全村共种植芒果4700余亩,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当地芒果更甜、更脆、品质更好。但当地存在季节性缺水、水源水量减少的“老大难”问题,这也是全村群众的一大“心病”。于是,我们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对全村缺水的村组和水源点状况进行了全面拉网式摸排,一边查找水源点、登记芒果种植面积,一边测量水源点到芒果地的距离。通过一个月的摸排,我们认真编制了红椿箐村水源改造项目计划方案,并及时向县水务局领导班子进行汇报,请求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
通过多方努力协调,争取到了47.52万元,用于建设红椿箐集中供水工程。发放人畜饮水抗旱管材6公里,落实中央和省级水利救灾资金30万元,争取衔接资金项目8.4万元;配合完成了民间投资水利项目,争取资金800万元,解决光伏提水灌溉工程。这一系列饮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切实解决了红椿箐村一直以来的缺水问题,确保了人畜饮水安全及产业灌溉需求,累计受益群众覆盖全村109户445人,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村民李荣峰家长期存在季节性缺水风险,周边农户又少,不适合建立集中供水工程。我们没有因为只是一户问题就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向县水务局申请,帮助其解决饮水管道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家饮水困难的现状。如今,人畜饮水有了保障,他还养了180头山羊,家庭收入也有了保障。
村民丰代才家有3口人,丰代才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且父母年迈。我们积极为他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协调资金对他种植的6.5亩芒果进行提质增效,为其购买猪仔2头、山羊5只,并帮他家落实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协调挂联帮扶干部供给2吨水泥,硬化了庭院。丰代才家的家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收入也得到较大增长……
四季轮回,岁月流转。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乡村振兴的脚步在变,不变的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我们将继续为红椿箐村的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增产增收出谋划策、倾情付出,在山水间“写诗绘画”,书写出更多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