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53000000362023011701
- 文 号
- 云农技〔2023〕1号
- 公开日期
- 2023-01-17
- 生成日期
- 2023-01-17
各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院、推广站、农科所):
为切实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工作,我站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2023年云南省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生产实际,细化本地技术措施,加强指导服务,认真抓好落实,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附件:2023年云南省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023年1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2023年云南省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夏粮作物已进入关键生长阶段,早稻已开始育秧,春耕备耕工作已陆续展开,为抓实抓细春季田间管理,打牢春耕备耕基石,力争全年粮食丰收,特制订本意见。
一、切实抓好夏粮作物田间管理
今年的夏粮作物苗期,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正常至偏高、光热条件好,但降水偏少,部分田块土壤缺墒,作物生长缓慢;2022年12月我省中东部地区出现了两次强降温天气,滇东北、滇东、滇东南大部地区气温偏低,对于已经进入花蕾期的蚕豆、油菜不利,但有效降水缓解了土地墒情;今年1月以来全省大部地区气温正常、日照正常至偏多、热条件较好,但降水偏少,局部地区土壤缺墒,受降温影响,滇东、滇东南冬马铃薯出现霜冻灾害。据省气候中心预测,2023年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总量正常至偏少,气温正常至偏高。冬春季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频发,2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现倒春寒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春季和初夏干旱发生的概率较高。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夏粮作物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基础。
(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目前我省油菜已进入现蕾开花期,麦类作物处于分蘖期、拔节期,冬马铃薯处于薯块膨大期、小春马铃薯处于苗期,蚕豆进入开花结荚期。针对作物的生育进程,要因地制宜,分区域、分作物、分时段制定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等措施,切实抓好春季田管各项工作。
麦类作物:抓住近期降雨的有利时机追肥,处于分蘖期的每亩追施尿素15-20千克;处于拔节期前后的每亩追施尿素5千克,也可亩用3-5千克尿素兑水根外喷施或用磷酸二氢钾兑成0.2%-0.3%的浓度作根外喷施,根外追肥可与病虫防治结合,以节省用工。
冬马铃薯:加强培土起垄,及时灌溉,保持土壤墒情;视苗情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硫酸钾15千克或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液态肥料,促进薯块膨大。
小春马铃薯:墒情差的要及时灌水,要控氮增磷钾肥。中耕除草,每亩用富薯(23.2%嗪草酮)除草剂70-80ml兑水15-30千克均匀喷施,在行间近地面喷施,尽量避开马铃薯植株。
蚕豆:视土壤墒情及时灌水,避免因缺墒导致落花落荚。
缺肥田块初花期和结荚期可适当补肥1次,每亩施用复合肥15千克、尿素10千克。对采收鲜荚的蚕豆田,每采收青荚1-2次后,可根据长势和苗情,用0.2%-0.3%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根外喷施1次。
油菜:当前正值开花结荚关键时期,对早播旺长油菜,建议不施薹肥;育苗移栽的可结合摘薹“一菜两用”,摘薹促分枝、控制旺长,增收油菜薹。晚播油菜区要结合中耕薅锄亩追施尿素5~10千克。现蕾开花期是防止油菜倒伏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免耕和直播油菜由于茎秆较细或受霜冻害影响,要注意防止倒伏。
(二)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控。立足“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采取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措施,把病虫害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早疫病、蚕豆锈病、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蚜虫,特别是西南部、南部地区冬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工作。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春季是我省倒春寒、干旱等灾害频发季节。要密切关注苗情、墒情、天气情况,分类施策、促控结合,降低灾害损失。全省夏粮作物处于需水关键期,对田块进行中耕,疏松表土,能切断土壤毛细管,有效防止水分耗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要预防“倒春寒”危害,在寒流或低温冷害来临前,及时灌水、夜间覆盖,或喷施防冻剂等措施,减轻低温危害;冻(冷)害发生后,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或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黄腐酸肥等营养型叶面肥,促进植株快速恢复生长。
(四)及时收获备耕待播种。对已成熟的冬农作物,如冬马铃薯、冬玉米、蔬菜等要及时收获,及时翻耕,及早做好大春生产准备工作。
二、抓好早稻育秧
当前,我省早稻生产已进入育秧期。各地要选择优质、高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提前备足秧盘、营养土(基质)、播种机械等育秧物化产品与装备。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合理选择旱育秧、湿润育秧、场地育秧、工厂化育秧等育秧方式。突出“控种、控水、化控”等“三控”壮秧培育技术应用,强化“浸种消毒、精做秧板、精准肥水、适时揭膜”等配套措施落实,提高育秧水平和秧苗素质。
三、及早谋划大春
(一)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1.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有条件的水稻产区要示范引导恢复双季稻生产,加大多年生稻、再生稻的推广力度。中低海拔雨热丰富的地区,要积极推广水稻旱作,挖掘水稻生产潜能;玉米主产区,要在稳定大春玉米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结合养殖业发展要求,积极发展青贮饲用玉米种植;马铃薯优势区要因地制宜,稳定秋作、冬作、早春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条件的地区,适度发展夏作马铃薯种植;在适宜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发展夏播油菜,积极探索粮经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间套种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稳定提高油料作物的产能和自给率。
2.优化品种结构。针对去年水稻旱种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水稻、大豆和玉米种子准备不充分的问题,要提前做好适宜品种种子的储备工作。围绕市场消费需求,大力推广优质稻品种,特别是市场需求量大的云南特色优质软香米、优良食味品种以及米线、饵丝、饵块等加工型品种;积极推广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油玉米品种,以及满足薯片、薯条及淀粉加工需求的专用型马铃薯品种;加大适宜间套种的紧凑半紧凑型、株高适中的玉米品种和耐阴耐密、丰产稳产的大豆品种的筛选应用;加大优质油菜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重视早熟耐旱、养分高效利用、适宜机械化等品种的筛选应用。
3.优化耕作制度。充分发挥好水旱轮作、粮经结合、品种协同、茬口衔接、用地养地互促的资源复合、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势,推进杂粮、杂豆、绿肥与大宗作物间作、套种、轮作,特别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水稻与蚕豆、马铃薯、冬玉米、大豆和蔬菜轮作。
4.优化作物区域布局(空间)结构。南部低海拔区域要从口粮安全和生态安全,特别是控制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方面考虑,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水稻旱种面积;北部、中部旱作区要积极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和油菜扩种;北部高海拔地区要调减大春马铃薯种植,南部中低海拔地区要扩大秋作、冬作马铃薯种植。
(二)巩固提升水稻旱种示范推广成效
在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及土壤墒情较好的区域,持续开展水稻旱种示范推广;围绕品种筛选、播种方式、播种密度、肥水管理、病虫草鼠害防治等重点和难点,集成完善水稻旱种绿色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进一步提高水稻旱种单产水平;及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指导的精准性、服务的高效性和技术措施的针对性,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提高水稻旱种成功率。
(三)继续抓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玉米和大豆主产区,要结合当地实际,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确保主产作物(玉米)产量与单作产量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建设一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高效益的种植模式,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努力扩大大豆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四)示范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
1.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围绕节种、节肥、节药、节工、省力等,加大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水稻上,重点推广旱育秧、集中育秧、简化育秧和商品化育秧、氮肥后移、侧深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灌溉等技术;玉米上,重点推广种肥同播、湿直播或育苗移栽、合理密度、黑色地膜w型或窝塘覆盖控杂草、抗旱集雨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栽培技术;大豆上,重点推广带状复合种植、合理密植、定量施肥、果园林地套种等技术;马铃薯上,重点推广脱毒种薯、高垄双行栽培或平作起垄栽培、膜下滴灌水肥一体等技术;油菜上大力推广油菜轻简栽培、直播油菜免耕合理密植、种养循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油菜病虫害无人机飞防及物理生物防控、油菜全程机械化等技术。
2.集成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集成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稻精确定量节本增效栽培、“水稻+”综合种养、多年生稻“一种两收”、水旱轮作等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优质高产的耕作栽培技术。同时,大力推广玉米间种豆类(大豆等)、玉米间种薯类、玉米间种经济作物(如南瓜、向日葵、辣椒、萝卜、花生、甘蓝)和高海拔地区小麦套种玉米等粮豆轮作、间作套种的种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模式,积极引导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