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全省13个有万人以上大型搬迁安置区的县(市、区)之一。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会治理难、就业压力大、自我造血功能差等问题,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搬迁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东川区委、区政府以“2345”新模式为抓手(线上线下“两线”闭环精准服务、安心安身安业“三安”工程、“四项”监测防返贫机制、“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社区治理各阶段、全过程,推进大型社区现代化治理,为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大型社区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
“两线”闭环,服务居民得实惠。为探索适合大型社区的现代管理模式,东川区创新开发“东川区党建引领智慧社区精准服务系统平台”。线上构建了涵盖7大类、13小类、137项标签的数据可视化搬迁居民大数据库,以社区居民家庭为单位,开展动态监测。线下组建以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帮扶责任人为主体的监测微网格,充分发挥探头作用,综合运用“村级研判、线上问询、入户排查”等方式,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切实提高工作时效,不留“盲区死角”,从而实现线上线下“两线”闭环精准服务社区居民,为社区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做到“零距离”服务居民群众。
“三安”工程,提高群众幸福感。一是“安心”工程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按照“建组织、找党员”的总体思路,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组,区级统筹抽调片区长、下派先锋队,街道组织干部职工、村(社区)干部、驻村工作队、楼栋长、楼层长等队伍,建立了从户到人的“接办、提办、交办、转办、承办、结办、销办”工作流程,确保“微网格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搬迁群众找得到党组织,说得了心里话,办得了烦心事。二是“安身”工程让群众生活有底气。围绕搬迁群众关心的“人、地、房、树、钱”新老问题,梳理权益维护清单,明确搬迁群众享有各项社会保障权益,按照权益清单理顺服务机制。“老家”的事找迁出地乡镇工作站办理,“新家”的事找迁入地街道社区办理。同时,严格落实搬迁群众享受的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的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耕地地力保护等各种补偿政策,搬迁群众的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持不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的权益保持不变,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三是“安业”工程让群众提升幸福感。围绕东川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就业“幸福里”,推行“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创新模式,通过产业、企业、就业“三业”一体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2024年9月,东川区就业“幸福里”被授予省级就业“幸福里”称号。此外,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就建设在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建成集培训咨询、零工资源登记、求职招聘信息发布、现场对接洽谈、人社政策咨询、劳动权益保障等就业服务为一体的标准化零工市场,把供需两端的零散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目前东川区零工市场已被评为市级零工市场。
“四项”监测,筑牢防返贫底线。依托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聚焦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人口8518户31674人,建立了“四项”监测防返贫机制,针对群众求助,及时组织楼层长或网格员上门服务给予帮扶。第一项代表重点风险监测户,需重点关注,楼层长或网格员每周开展1次入户随访;第二项代表消除风险监测户,楼层长或网格员每两周开展1次入户随访;第三项代表重点脱贫户,楼层长或网格员每月开展1次入户随访;第四项代表正常户脱贫户,楼层长或网格员每季度开展1次入户随访,切实筑牢防止返贫监测底线网络。
“五级”网格,构建全服务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结合社区行政区划、党员分布、网格划分等情况,构建“区级+街道+社区+片区+楼栋”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做到信息采集直达村组,信息反馈层层把关,各级网格能办理的服务事项第一时间办理,不能办理的服务事项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方式联动处理。截至目前,共成立了1个区级搬迁安置区党委、2个街道搬迁安置区党委、3个社区党组织、11个片区党总支、29个楼栋党支部,根据楼层分布情况灵活设置党小组64个,选任376名微网格长,通过划片包栋、分层联户,找准责任区,划定责任户,每位网格员包保所住楼栋15户左右,共为群众解决了400余件揪心事、烦心事,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216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