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开展以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大力践行“三法三化”,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实抓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用“五个突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突出日常监测,强化动态监测帮扶
持续落实线下网格化、线上网络化“双向协同”监测机制,印发《政策指引》7期,以日常监测为主、集中排查为辅,充分运用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基层干部排查、舆情信访预警等多种方式,积极发挥“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一键报贫作用,收到群众申请14.6万件,办结14.52万件,办结率99.46%,通过线上自主申报将956户3542人识别纳入为监测对象。全面梳理帮扶政策措施,丰富帮扶措施“工具箱”,26.82万户95.68万人监测对象全部完成帮扶计划制定和帮扶措施申报,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56.52万条,72.7%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
二、突出成果巩固,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
坚持“双线四步”工作法,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保参保率达99.98%,政策范围内住院费报销比例92.6%,36种大病患者救治率达99.98%,家庭医生签约85.28万人、签约率99.91%;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实施4.6万户已开工3.79万户;实施农村供水“三年行动”,296.35万人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6038元提高到6400元/人/年,132.06万脱贫人口、44.38万户监测对象纳入救助保障范围。
三、突出重点区域,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支持
27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由1位省领导挂联、5家以上省级和驻滇单位定点帮扶,2024年倾斜安排衔接资金184.6亿元、占总资金的73.4%,其中27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137.19亿元。全省66所高校与乡村振兴重点县开展校地结对帮扶,368名“省管校用”教师和医护专家开展组团式帮扶。细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32项措施,安排补助资金超10亿元,落实以奖代补资金5000万元,减免补贴大型安置区搬迁群众水电费物业费1885万元,57万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户均就业达2人以上。
四、突出激发内生动力,全面培育壮大增收动能
出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7条措施,全省脱贫劳动力累计务工就业361.8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二。常态化实名制监测返乡回流务工人员,全省返乡回流的1.74万脱贫劳动力转岗就业1.53万人。围绕“1+10+3”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坚持“三个全覆盖”培育市场主体、“三个一律”强化联农带农,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144.16亿元、占61.4%。小额信贷年度投放66.94亿元,惠及13.53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新增小额信贷贷款和余额分别居全国第1、第2位。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07万名,带动脱贫人口116.8万人增收。推进“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培训75.4万人次。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认定县级以上乡村工匠2347名,带动37.8万人就业。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强化农村高额彩礼整治。
五、突出凝聚合力,持续加大脱贫地区帮扶力度
统筹沪滇协作帮扶、社会帮扶、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建立“四个+”沪滇协作模式,上海市16个区对口协作云南15个州(市)88个脱贫县(市、区),2024年到位上海财政援助资金38.18亿元,启动实施帮扶项目495个,帮助14.61万农村劳动力就业,消费帮扶销售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96.26亿元。构建“1+16+N”园区共建体系,沪滇共建产业园区90个,新增落地投产企业400家,2024年到位投资166.82亿元。动员6204个企业、商会结对“兴村”8528个,实施“兴村”项目5436个,投资总额852亿元,到位453.8亿元,公益捐款捐物6.3亿元。省级定点帮扶单位从292家增加至316家,落实帮扶资金15.59亿元,消费帮扶1.61亿元。持续向重点乡村派出驻村工作队9365支,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7万名,实现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抵边村、乡村振兴重点村“一村一队全覆盖”。
没有好的作风,就跑不好新时代的接力赛。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树立了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特别是脱贫群众增收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用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压实工作责任、抓实工作举措、落实工作要求,坚决用“五个突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