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沪滇携手打造东西部协作新典范
来源:《云岭之窗》杂志       2024-05-22 14:25:16 【字体:
【字体:

沪滇携手打造东西部协作新典范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脱贫攻坚战胜利后,沪滇对口协作全面转入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上海市、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上海真情帮、云南努力干”,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方式,深化协作内涵,用好协作资源,推动沪滇协作从“单向帮扶”向“互利共赢”转变。2021年以来,上海累计投入云南帮扶资金168.12亿元,实施项目5210个,沪滇协作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塑造了东西部协作新典范。

上海青青公益组织对云南广南县第十中学校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2023年5月13日摄)云南省乡村振兴局供图

强化成果巩固 有效衔接取得新成效

教育医疗帮扶提档升级。创新“援滇人才”融合“省管县用人才”和“大组团”链接“小组团”模式,推动上海186所学校、126所医院与云南省183所学校、127所医院建立稳定结对关系。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教学和会诊,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组织研修培训和师徒结对,帮助我省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0.99亿元,建成237所学校、幼儿园,265所医院、卫生室、养老院,先后派出40名优秀校长、226名骨干教师对40所学校开展“组团式”帮扶,每年派出37支医疗队对口帮扶37家医院,其中12人担任县医院院长,有效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极大改善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力量帮扶提速扩面。联合开展“163百万公益专项行动”、“双一百”村企结对和“万企兴万村”等活动,有序动员引导147个社会组织、1264家企业结对帮扶我省2298个村。实行“援滇干部反馈需求+政府搭桥引路+社会组织认领帮扶项目”模式,搭建公益平台,推动前方需求与后方资源精准对接。2021年以来,撬动社会力量投入款物11.37亿元,打造了“行走的渴望”公益助残、“梦想教室”、“我助大山孩子洗个澡”等多个公益品牌。

消费帮扶协作提标强基。援建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引进鹏欣农牧、东方希望、牛旭集团等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源头生产和精深加工水平。引入上海理念和设计创意,定制产品包装,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元阳红米、昭通苹果、保山咖啡、临沧坚果、寻甸牛肉等农产品成为“抢手货”。实施“云品入沪”、“云品出滇”工程,开展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和展示推介活动,云南“土特产”持续走进上海千家万户,丰富市民美好生活。2021年以来,经沪滇协作渠道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07.97亿元。

2023年10月8日,“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开行首发。陈飞/摄

强化合作共赢 产业转移开辟新模式

“上海企业+云南资源”增动能。纵深推进“沪企入滇”工程,依托进博会、长三角商会等举办中国(云南)产业转移发展及口岸经济合作主题推介会、沪滇产业转移洽谈对接暨上海企业云南行等系列推介活动,嫁接上海企业优势和云南资源禀赋,引导杉杉锂电、闻泰科技等企业一批亿元以上大项目落地云南。开展企业合作、产业协作和园区共建,共建产业园区90个,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和沿边开放新高地。2021年以来,累计引导落地投产企业668家,实际到位资金达309.79亿元。

“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促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和资源要素协同共享,促进科技成果在云南落地转化。40多个上海院士专家团队在云南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15位上海知名教授为云南省特聘专家,吸引22名博士后到云南脱贫地区开展科技服务。上海电气结合云南风能资源开发需求打造了陆上风机柔性化生产线,上海淼汇能源科技公司用自主研发的自然能提水技术为云南“结构性缺水”问题开出“良方”。

“上海市场+云南产品”塑品牌。推动产销对接,深化“百县百品”工程,在云南16个州(市)建立供沪外延基地32个,推进生产前端、展销中端、消费末端衔接,先后打造出诺邓火腿、保山小粒咖啡等多个爆款,带动云南农副产品销往上海、走向全球。摩尔农庄与光明国际进行品牌合作、技术授权和网络共享,推进全球核桃油基地发展和创新生产。

“上海总部+云南基地”强平台。探索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模式,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发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牵引作用,致力打造“1+16+N”沪滇共建园区体系,光明食品集团、上药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在云南建设高品质、规模化的园区和基地,沪滇合作开发的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成为沿边双向开放的新样板。

云南弥渡产业园区沪滇合作数字健康产业园是沪滇共建的产业示范园区之一,以“数字+医疗器械产业”为主,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042亩,计划投资150亿元,建设12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计划实现产值300亿元。图为沪滇合作数字健康产业园内的医用乳胶手套生产线。弥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李武华/摄

强化精准输出 稳岗就业实现新提升

精准化培训,打造“技能人才”。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21年以来,累计举办劳务协作培训2101期,培训农村劳动力9.77万人次,人岗匹配度和务工收入显著提高。以沪滇职教联盟为平台,上海市3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云南农村家庭“两后生”上万人,为云南脱贫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组织化输出,培育“特技人才”。搭建沪滇两地就业“直通车”,“点对点、一站式”集中转移输送,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东方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定向招录云南籍空乘人员,比亚迪公司面向云南新招录员工1.1万人,江南造船厂、振华重工采取“大国工匠”师徒带教培养云南籍技工。截至2023年底,全省19.35万名农村劳动力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实现转移就业。

常态化稳岗,培养“适配人才”。加强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配套,为群众就近就业创造用工岗位。以援建和改造提升帮扶车间为载体,因地制宜探索出“家庭式”、“承包式”、“候鸟式”等就业方式,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依托上海资源开展劳务品牌培育,打造临沧茶师、建水陶匠、巍山乡厨、剑川木匠、鹤庆银匠等“滇字号”劳务品牌115个,10.74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强化利益联结 增收致富闯出新路子

探索产业增收模式。发挥沪滇协作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加强资金整合,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不断放大帮扶项目资金使用效益。2021—2023年,援滇资金投向产业发展的比重分别为62%、61%和65%,投建一批加工制造项目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关联生产的设施设备,不断补齐产业链条,夯实发展根基。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帮扶项目遴选机制和督导机制,选优经营主体,通过吸纳务工、土地流转、联合经营、股息分红等多种形式促进脱贫群众收入多元化。依托沪滇协作机制,普洱市孟连县牛油果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三级跳”,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获全国地理标志商标;楚雄州推动彝绣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5.7万名绣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并带动1200多名残疾人参与。

激发产业融合效应。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壮大“庭院经济”,先后打造出大理“有风小院”、普洱“共享新村”等知名品牌项目和玉龙县玉湖村、澜沧县班利村、马关县龙树脚村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乡村旅游示范标杆,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2021年以来,沪滇携手打造了36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云南文旅市场增添了“新爆点”,并辐射带动周边村镇产业发展和群众就近就业,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展示窗口。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