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云南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的提案》(第0085号)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你们在提案中指出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对玉溪“三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关怀和重视,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一次高水准的体检和会诊,与农业农村部门共同研究治理之道,我们深表感谢。你们提出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结合职能职责,认真研究核实,分析原因如下。
关于“‘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为:一是绿色农业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务繁重、点多面广且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由于历史欠账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存在投入资金与形势任务严重不匹配的问题。二是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但部分地区和部门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全社会共同治理氛围还不浓。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支撑不足,绿色生产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关于“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农业设施化水平仍然较低”的问题。主要原因为:一是玉溪“三湖”流域水利条件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经济效益高,沿湖农民对减少高经济效益蔬菜种植接受程度不高,对推广水稻、油菜、荷藕等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的种植意愿不强,对高成本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观念转变较慢。二是玉溪“三湖”流域人均耕地少,且永久基本农田占比大,人地矛盾突出,以分散式经营为主,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土地规模流转困难,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与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破解,制约基地化发展,农业产业设施化、规模化建设相对滞后。三是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绿色技术和产业升级、构建创新驱动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不健全。
关于“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畜禽规范养殖不到位”的问题。主要原因为:规模养殖场由于粪污处理投入较大,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养殖场只注重规模扩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保设施的利用,部分粪污收储设施管理不到位;散养户由于养殖门槛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养差,环保意识不高,普遍存在粪污处理设施配套不足、三防(防雨、防渗、防溢流)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农业种植、养殖方式转变不够,监管难度较大。
关于“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的问题。主要原因为:玉溪“三湖”流域人均耕地少,且永久基本农田占比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民群众就业渠道单一,对土地依赖程度高,且以分散式经营为主,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土地规模流转困难,流域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多数农户依然使用传统方式进行农事劳动,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缓慢,未有效建立农业种植、养殖方式的精准化、系统化、机制化的系统思维,推动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共享农业、数字农业发展力度不够,未有效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收入的关系。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缓慢,优质、绿色、安全的产品数量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围绕委员们提出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结合玉溪“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推动工作。建立调度机制。印发云南省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调度通报机制,通过“月统计、双月调度、季通报”方式,调度各地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完成情况,分析研判形势,及时发现指出问题,督促工作落实。建立考核机制。印发云南省2023年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考核评分办法,按照干在平时、考在日常原则,变一年一次考核为日常多次调度、变年底集中考核为日常常态评价,将结果运用到10个攻坚战考核中。健全督导机制。深化作风效能革命,强化精准指导服务,深入“三湖”流域保护治理现场一线,在基层解难题、抓推进。2023年以来,厅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队多次到各湖流域就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同时,加强与省生态环境、河长办、推长办等部门会商协调,积极联系建立部省协同、院省协作的政策技术支持机制。
二是实地指导,推进整治措施落地。2024年以来,先后4次组织调研组赴玉溪市星云湖、杞麓湖、抚仙湖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实地调研,围绕统筹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一体推进;统筹种植结构调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建设推进;统筹养殖管理、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禽粪污、秸秆、地膜资源化利用一体推进;统筹“千万工程”、绿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融合一体推进等具体工作措施,切实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指导玉溪市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提升杞麓湖、星云湖、抚仙湖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会同省级部门、玉溪市建立协作机制,组织召开项目协调会4次,研究制定星云湖东西大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评估试点项目方案。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探索治理新模式。邀请专家实地调研指导、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把脉问诊。邀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家到滇池、洱海、玉溪“三湖”实地调研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对单元管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等开展现场调研指导,对后续我省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达成初步协议。开展试点探索单元管控。省级财政安排江川区省级专项资金755万元,用于支持星云湖东西大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评估试点项目,同时,成功申报省科技厅科研项目、获得省级财政400万元项目资金,目前,监测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积极推动央地农业领域合作。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工作进度,加快玉溪市农业绿色发展,2024年1月23—25日,邀请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实地调研玉溪“三湖”商洽项目,并与玉溪市人民政府就农业种植托管运营服务、供应基地和仓储物流、种业基地建设、农业种植服务、农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治理及新农村建设六个农业板块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四是抓措施落地推动工作。大力推进玉溪“三湖”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完成生态保育型、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进源头减量。2023年,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开展畜禽养殖整治,玉溪“三湖”流域推广种植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作物30万亩;新“三湖”保护条例实施后,抚仙湖、星云湖流域实现全面规范养殖。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基地化建设为抓手,建设设施农业,玉溪“三湖”流域县(市、区)认定种植基地596个,新增基地面积9626亩、设施面积3071.3亩,新获证12家单位、26个绿色有机产品。推进过程控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防治措施,加强化肥农药市场监管,累计建成水肥一体化12.54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8.57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27.55万亩,完成绿色防控162.3万亩次、统防统治172.17万亩次,检查肥料农药企业6411个次,整顿市场1322个次,立案查处75件,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分别减少2.1%、2.37%。推进末端利用。推广尾液收集盘、地埋式收集池等尾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模式治理农田尾水,建设高标准农田,助力湖外农业用水循环工程,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行动,玉溪“三湖”流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78万亩,在建10.83万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3%以上。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结合职能职责,将委员们的建议纳入2024年玉溪“三湖”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与全年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一是进一步强化项目资金支持。省农业农村厅指导玉溪市梳理融合“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协调省级有关部门争取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2021年—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持续加大对玉溪“三湖”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安排省级以上涉农资金4.74亿元,主要用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农业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评估试点等项目实施,为推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持续加大对玉溪“三湖”流域绿色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支持玉溪“三湖”流域推进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持续抓好“三个零”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三新”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推动“三湖”流域内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三湖”流域农业产业循环发展。
二是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玉溪“三湖”湖外农业用水循环利用工程,2024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7.6万亩、改造提升7.4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1.31万亩。(实际面积以下达任务数为准),在项目建设区域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严格落实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围绕花卉、蔬菜、水果等重点产业,通过引导经营主体自主建设一批、国有平台公司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招商引资建设一批、财政支持建设一批等方式,加快推进高端大棚水肥一体化循环和露地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农业建设,2024年,玉溪“三湖”流域计划新增设施农业面积0.56万亩以上,主要为“露地+水肥一体化”“大棚+地栽水肥一体化”“大棚+离地栽培+水肥循环利用”3种模式。推进示范基地(园区)建设。以现代化农业基地(园区)建设为牵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水平,全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2024年,玉溪“三湖”流域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新增农业合作社14个、家庭农场7个。
三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落实国家“非农化”“非粮化”“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等政策要求。从2024年起,只有保证永久基本农田至少种植一茬粮食作物的农户,才有资格领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补贴资金可重点补助恢复水稻种植,实施水旱轮作的农户。持续调整种植结构。指导玉溪“三湖”流域落实《“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调整完善流域内农作物种植品种正负面清单,统筹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水稻、豆类、油菜、烤烟等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作物按照“宜增尽增”“只增不减”的原则加大种植面积。传统露天粗放方式种植的蔬菜、花卉等限制发展作物按照“需减尽减”“只减不增”的原则减少种植面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新型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24年,计划在玉溪“三湖”流域新增获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7个以上,推广种植水稻、烤烟、豆类、油菜等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作物32万亩以上。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以水稻集中种植区域为重点,星云湖流域推广示范“稻田(藕田)+土著鱼(大头鲤、元江鲤)”生产模式500亩。指导养殖户规范收集处理畜禽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绿色发展区完善配套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实现规范养殖,确保规模养殖场配套达标、确保散养户畜禽粪污不直排,强化流域内畜禽养殖监管,确保流域内规模养殖总量只减不增。
四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积极协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玉溪“三湖”组建专家团队、派出科技特派员,设立高原湖泊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队伍,增强绿色农业发展的科研队伍力量,设置一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调查研究玉溪“三湖”农业面源污染源和污染程度。紧盯“三治一改善”治水方略。坚持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一目标;守牢云南省“九湖”流域保护条例红线、耕地保护红线两条红线,为切实提高农业种植、养殖方式的精准化、系统化、机制化,聚焦“三治一改善”目标,推动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共享农业、数字农业建设,加快玉溪“三湖”流域内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边规划边实施、边审核边完善,坚持长短结合、立足当年的原则,指导玉溪“三湖”流域制定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由分管负责同志带工作组5次对玉溪“三湖”等属地州市县面对面指导编制动员培训,2次召开“九湖”流域州市县进行视频培训,8次组织厅内相关处室单位进行会商研判,3次对州市县上报方案进行审核把关。目前,方案已完成省市县审核,正抓紧按程序审定后印发实施。
再次感谢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各位委员对玉溪“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也请各位委员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云南绿色农业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5月24日
(联系人及方式:环境资源处彭俊,0871-6565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