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昌群代表:
感谢您对云南“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您提出的《关于统筹和深化我省农村环境改善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建议》(第267号)交我们办理,综合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接办建议后,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由环境资源处牵头,与相关职能处室就建议内容进行了会商,并主动联系协办部门征求意见,形成答复意见。各协办单位高度重视,逐条梳理回复代表提出的建议并及时将协办意见反馈省农业农村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2022年6月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云农环〔2022〕15号),明确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膜回收利用、养殖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措施,协同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省乡镇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95%和86%;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全省共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435.26万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0.9%。2023年,全省化肥使用量预计数180.61万吨,比2020年减少约16万吨、减幅8.2%,全省农药使用量(商品量)预计数3.95万吨,比2020年减少0.56万吨、减幅12.43%,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可实现从2017年以来的“七年连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2%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4个百分点;全省农膜回收率达83.8%。
二、关于建议中反映的问题
关于您提出的“三农”环境问题是全省生态环境问题的短板,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既急不得又慢不得、既等不得又快不得”的矛盾问题,我们研究后认为,建议中反映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种植养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持续深化种植结构调整与群众既往利益矛盾突出,群众接受度、参与度低。另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支撑薄弱,没有成熟的路径、系统的方法用于全面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有的模式、技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不足以支撑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急不得”,但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也“慢不得”,对此,我们以关键问题、主要矛盾为抓手,聚焦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农药化肥减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持续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聚焦“九湖”等重点流域,持续抓好“三个零”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三新”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用好2024年经济稳进提质政策措施,编制出台“九湖”流域设施农业政策措施,力争在花卉、蔬菜、小浆果等领域设施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三、关于对建议内容的逐条答复
(一)关于您提出“选择适合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方式解决农业农村环境问题”的相关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全面排查底数,深入分析云南村庄特点,基本查明村庄的空间信息、人口规模、环境敏感程度和治理现状底数等,全省13262个行政村、128181个自然村,从分布区域看,山区、半山区村庄约占83%,坝区村庄约占17%。从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看,非生态环境敏感区村庄约占83%,生态环境敏感区村庄约占17%。二是结合我省特点,聚焦重点流域,落实治污关键措施。滇池流域,完成晋宁区、滇池国际旅游度假区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建成投运高端设施大棚800亩,其中晋宁区设施生产鲜切花990万支,销售额超过1300万元。洱海流域,结合在该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监测工作,研究推广张福锁院士团队开展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星云湖流域,结合监测试点建设,推进单元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20年减少7.9%、4.2%。异龙湖流域,推进百果园“三个零”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建成0.2万亩高标准产业园区和配套园区基础设施。程海流域,依托智能配肥服务中心建设化肥减量示范区500亩。抚仙湖流域,推进流域内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广种植豆类、水稻等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作物7.7万亩,较2020年增3.25万亩、增73.03%。阳宗海流域,持续推进阳宗镇(坝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粮食作物1.71万亩、种植烤烟1506亩,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三是典型引路示范。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征集农村改厕技术服务专项行动和农村公厕管护提升专项行动典型范例的通知》,征集推介一批典型范例,树立一批可学习、可借鉴的参考样板和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指导各地在不同类型地区开展治理试点,总结推广“牟定模式”和“马关经验”。
(二)关于您提出“要综合系统地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相关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旱地优质稻、“烤烟+”等粮经协同发展模式试点122.1万亩,扩种油菜47.04万亩,不断扩大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规模。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11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3.1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524.3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4049.7万亩、保持绿色防控5862.4万亩,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实现零增长。二是持续推进畜禽粪污治理,2023年在10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建设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529个,制定印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技术问答、技术规范等,组织专家层层开展技术培训。三是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6个,推广稻渔综合种养150万亩,累计完成养殖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面积833.48公顷。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退捕渔民稳定上岸,非法捕捞行为动态清零,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2个等次。
(三)关于您提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在思想和行动上不要染上‘洁癖症’”的相关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紧盯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突出九湖周边和生态敏感区域,加强区域统筹、优先城乡一体,按照“以管控为主的治理—有污染控制措施的处理—提升强化营运的管理”三个阶段总体思路,推动农村垃圾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以九大高原湖泊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赤水河为优先治理区域,建立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底数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分区分类、分期分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运行监管机制,加强设施设备运行管护,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治理。三是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改厕“提质年”工作。印发《云南省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实施方案》,聚焦改厕质量提升、资金规范管理、改厕技术服务和公厕管护提升两个专项行动等重点,认真开展“提质年”工作,切实提高农村改厕工作质量。开展农村新改户厕质量大比武活动。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新改户厕大比武活动的通知》,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全省各地通过比方案、比质量、比管护、看实效“三比一看”进行新改户厕质量比拼,以比促查、以比促学、以比促干,查找和解决农村改厕短板和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四)关于您提出“农村环境改善中要把农民从‘局外人’变成‘主人翁’”的相关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推动群众参与治理。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原则,要求各地推进治理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立健全常态化清洁制度,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通过“门前三包”、村规民约等明确村民责任,加强日常监督,培养习惯与成风化人相结合,强化宣传发动,在关键节点集中宣传,在新媒体上创新宣传,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人人动手、清洁家园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制定发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折页”宣传册、“口袋书”,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播放动漫短视频,向社会大众宣传生活污水治理知识。制作发放各类改厕“明白卡”、宣传资料约47.31万份,利用微信、视频、电子屏等新媒体开展各类宣讲、座谈活动、制作媒体专栏等998余次,加深农户对改厕了解和增强参与改厕信心。将“马关县通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成立自建委,吸纳‘土专家’,组建‘施工队’,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自建自管,有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降低治理成本”的鲜明案例进行全省宣传和推广。
(五)关于您提出“注意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所处阶段,注重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的相关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开展绿色高质示范。在宜良、元阳、勐海等地创建稻谷绿色高质高效示范24片、0.72万亩,在东川、泸西、盈江等地创建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33片、0.99万亩,在会泽、武定、昌宁等地创建特色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21片、0.63万亩,在鹤庆、陇川等地创建蚕桑绿色高质高效示范7片、0.38万亩,在陆良、墨江、腾冲等地开展烟后大豆、烟后玉米等粮经协同发展模式14.25万亩。通过良田、良种、良法和良机融合及绿色技术推广,带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二是提升设施化水平。在异龙湖流域建设“三个零”蔬菜基地0.2万亩,通过应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措施,实现“零化学农药、零化肥”投入,引领绿色种植示范,推动种植业绿色化发展。贯穿“调优种植结构”主线,减茬口降复种。因地制宜调优种植结构,细化品种分类,夯实减量基础。加大豆类、绿肥等生态保育型和油菜、烤烟等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规模,充分发挥其“养地”“半养地”功能,减少当季和后茬作物的施肥用药强度。在威信、石屏、禄丰等地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82万亩,在新平、蒙自、景洪等地实施杂交稻旱种50万亩,在保山、临沧、大理等州(市)建设油料单产提升技术示范点38个。整合中央项目资金和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全省开展油菜扩种行动,对225万亩油菜实行扩种补种,通过示范带动,扩大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规模,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我们及协办单位一致认为,段昌群代表针对我省农村环境改善与绿色发展所提的问题和建议,高度契合实际情况,对我们开展工作具有前瞻性、综合性的指导作用,提出的对策和措施兼具引领性和可操作性。接下来我们将在以上回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判落实,以全面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和帮助。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5月28日
(联系人及电话:杨灿娇,0871-6565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