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松、周踊、自福庄、周勇、付春飞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九湖流域集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攻坚行动的提案》(第0518号)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九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给予极大关心和支持,你们所提出的建议内容非常中肯、构思科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九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九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围绕委员们提出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结合“九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推动工作。建立调度机制。印发云南省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调度通报机制,通过“月统计、双月调度、季通报”方式,调度各地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完成情况,分析研判形势,及时发现指出问题,督促工作落实。建立考核机制。印发云南省2023年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考核评分办法,按照干在平时、考在日常原则,变一年一次考核为日常多次调度、变年底集中考核为日常常态评价,将结果运用到10个攻坚战考核中。健全督导机制。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强化精准指导服务,深入湖泊保护治理现场一线,在基层解难题、抓推进。2023年以来,厅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队多次到各湖流域就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同时,加强与省生态环境、河长办、推长办等部门会商协调,积极联系建立部省协同、院省协作的政策技术支持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聚焦“三治一改善”目标,推动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共享农业、数字农业建设,加快“九湖”流域内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坚持边规划边实施、边审核边完善,坚持长短结合、立足当年的原则,指导“九湖”流域制定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目前,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拟于5月下旬由属地州(市)人民政府审核后印发实施。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探索治理模式。承办全国交流研讨会,学习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验。2023年7月13日,由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主办,省农业农村厅承办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交流研讨会在大理市召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专家180余人参会,现场观摩点上交流了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典型经验做法。邀请权威专家实地调研指导、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把脉问诊。2023年7月14日、11月20日,针对技术支撑薄弱问题,分两批次邀请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科院、中国环境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权威专家到滇池、洱海、玉溪“三湖”实地调研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对单元管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等开展现场调研指导,对后续我省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达成初步协议。积极推动央地农业领域合作。2024年1月23日至25日,省农业农村厅邀请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曹恒真一行7人,实地调研江川、澄江、通海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情况,并与玉溪市人民政府就农业种植托管运营服务、供应基地和仓储物流、种业基地建设、农业种植服务、农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治理及新农村建设六个农业板块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开展试点探索单元管控。安排江川区省级专项资金755万元,支持星云湖东西大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评估试点项目,并积极申报省科技厅科研项目,目前,项目已进入前期实施阶段。
三是紧扣关键领域,抓实措施落地见效。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九湖”流域调整种植结构,粮豆油烟等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面积同比增加4.89万亩,开展科学施肥172.62万亩、化肥减量示范8.66万亩、水肥一体化14.13亩、有机肥替代化肥49.77万亩、粪肥还田101.58万亩;推广实施物理防治1556.04万亩、生物农药防治1832.27万亩、生态控制1644.22万亩、推广新机械2649.92万亩。2023年“九湖”流域化肥使用量5873.5吨、同比减少3.51%;农药使用量18.19吨,同比减少1.25%。推进畜禽粪污治理。“九湖”流域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粪污综合利用率88%;“九湖”流域分别达88%、100%。“九湖”流域池塘养殖全部退完,2021年江川创建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3年推广稻渔综合种养2.47万亩。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扎实推进“1+1+5”重点任务,资金投入重点倾斜保障,推进“九湖”流域加快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为全省做示范样板。截至目前,“九湖”流域15个县市区中有11个县(市、区)实现“三个全覆盖”,占比达73.3%。
四是聚焦重点流域,落实治污关键措施。滇池流域,完成晋宁区、滇池国际旅游度假区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建成投运高端设施大棚800亩,其中晋宁区设施生产鲜切花990万支,销售额超过1300万元。洱海流域,会同张福锁院士团队持续开展洱海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监测,研究推广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星云湖流域,结合监测试点建设,推进单元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20年减少7.9%、4.2%。异龙湖流域,推进百果园“三个零”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建成0.2万亩高标准产业园区和配套园区基础设施。程海流域,依托智能配肥服务中心建设化肥减量示范区500亩。抚仙湖流域,推进流域内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广种植豆类、水稻等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作物7.7万亩,较2020年增加3.25万亩、增长73.03%。阳宗海流域,持续推进阳宗镇(坝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粮食作物1.71万亩、种植烤烟1506亩,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
五是加大资金支持,以项目推动治理。“十三五”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持续加大对星云湖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安排省级以上涉农资金43.3亿元,主要用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农业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评估试点等项目实施,为推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结合职能职责,将委员们的建议纳入2024年“九湖”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与全年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云南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征求意见稿)》,将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实施农膜回收、养殖业污染防治等作为重要内容,重点部署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工作。编制《云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云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责任和工作内容,为农业固体废物相关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州(市)统筹、县(市、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定期会商、协同推进、总结评估,形成“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开展季调度,对工作滞后和推进不力的实施挂牌督办,将有关情况纳入省级专项督察进行约谈,确保目标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二是进一步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坚持逢双月召开全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调度视频会,随机调度州(市)、县(市、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进展情况,会商协调解决基层反映困难问题,督促年度任务落实,同时,加强与省生态环境、河长办、推长办等部门会商协调,积极联系建立部省协同、院省协作的政策技术支持机制。压实州(市)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将“九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任务纳入当地督查督办重要内容,建立联合督导,确保实施方案目标顺利完成。乡(镇)要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统筹好群众与政府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与生产的关系,深化农业生产方式革命,聚焦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产业转型,一体推进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
三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承载力为重点,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为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资源节约使用、高效利用,结合湖外农业用水循环利用工程,新建改建高标准农田,在项目建设区域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严格落实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助力“九湖”保护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2024年,围绕蓝莓、烤烟、其他水果等适合流域特点的重点产业,通过,引导经营主体一批、“国有平台公司+企业建设一批”、招商引资建设一批、财政支持建设一批,以基地建设为牵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水平,重塑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
四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聚焦“三治一改善”目标,推动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共享农业、数字农业建设,加快“九湖”流域内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目前,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九湖”内县、市、区围绕“统筹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一体推进;统筹种植结构调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建设推进;统筹养殖管理、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禽粪污、秸秆、地膜资源化利用一体推进;统筹‘千万工程’、绿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融合一体推进”等具体工作措施,制定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切实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提升“九湖”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感谢各位委员对“九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提案,也请各位委员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云南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绿色农业发展工作。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