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36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       2024-06-04 09:45:54 【字体:
【字体: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我省农民持续增收的提案(第0036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综合会办单位省财政厅意见,现答复如下:

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和中心任务,2024年以来,召开3次厅党组会、3次厅长专题会、1次农业农村局长会议、2次全省调度会,督促各地落细落实工作任务。同时,围绕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绝对值达17343元以上)”目标,商省级27个部门和16个州(市)政府,研究制定了《2024年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工作要点》,细化了82项任务清单,已于3月28日印发。从以下3个方面抓好抓实农民增收工作。

一、多措并举挖掘农民增收的内部潜力,持续稳定经营性收入方面

一是全省持续完善“六个一”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六项重点工作”。擦亮高原和特色品牌,补齐产业化短板弱项,2023年出台现代设施农业三年行动方案,争取国家支持建设75个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和31个蔬菜大县设施提质项目,鲜切花、小浆果、蔬菜、畜禽养殖设施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建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4万亿,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2.2:1,促进大量的农产品向商品、高端绿色食品转化。二是加快发展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主体培育。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育农业企业17.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万家,家庭农场8.4万个。印发《云南省支持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办法(试行)》,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全覆盖”,认真落实“三个一律”联农带农要求。2.93万个新型经营主体联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161万户,产业覆盖率和主体带动率分别达99.83%、99.78%,将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广全省学习,让小农户走进大市场,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和水平,促进农业经营增效。

二、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稳步增加非农收入方面

一是提高就业组织化水平提升工资性收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通过及时下发了“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方案、下达转移就业指标,谋划实施了16项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工作。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两个方向,派出稳岗拓岗工作组,积极归集省内外优质务工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节后早转、快转、多转。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暨“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利用农村劳动力返乡、赶集、庙会等时机和场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政策宣传、务工岗位信息推送、技能培训需求征集、务工票务需求推送等服务活动。二是推动劳动力就近就业。认真贯彻全省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现场推进会议精神,积极构建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家门口”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种业、园艺、设施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扩大就业面。通过农田基本建设、绿美乡村建设等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云南省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全省已建成(改建)各类零工市场140个。三是提升劳动素质能力。印发《高原特色农业领域技能促增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在涉农领域开展“项目制”培训,着力破解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好等问题,引领带动更多的涉农领域从业人员学技能、强本领、促增收。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旅部门坚持“以农为本”“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为出发点,推广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一中心四主体四机制”乡村旅游模式。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参加2023乡村旅游潞村论坛和全国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工作论证会。组织16个州(市)文旅部门、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相关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全省乡村旅游专题培训。认定省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50个,推荐申报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20个。全省共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50余场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次。截至一季度末,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31.5万人,完成1500万人以上年度目标任务的102.1%,其中,省外转移就业402.3万人,完成380万人以上年度目标任务的105.87%;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1.72万人,完成320万人以上年度目标任务的100.54%(其中,脱贫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102.65万人,完成102万人以上年度目标任务的100.64%);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57.11万人,完成56万人以上年度目标任务的101.98%。

三、多管齐下改善农民增收的外部支撑,聚集农民增收合力方面

一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稳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指导丽江市等11个县(市区)拟定延包整县试点工作方案,并向农业农村部申报2023年延包试点。召开延包工作启动会,指导丽江市等试点地区按照批复方案开展延包。跟踪调度进展情况,指导试点地区及时总结、调整,探索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与省民政厅、省妇联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两头空”“两头占”问题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账面资产,登记赋码成立9.3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指导各地符合条件的村组持续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二是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2023年,全省年初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915亿元,增长3%;下达中央及省级财政支农专项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建设资金208亿元、增长13%;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已达到14%,超过本年度8%的目标任务。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1%,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52个百分点。全省农村低保指导标准从2022年的5343元/人/年提高到6038元/人/年。三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凝聚力。省委组织部聚焦脱贫出列、边境一线、少数民族、生态环保“四类重点地区”,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扩中提先治软”行动,全省共排查整顿软弱涣散行政村党组织863个。实施新一轮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累计支持2.63万名基层干部和后备力量,实现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双提升”。将发展党员指标向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经济能人倾斜,大力发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入党。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中回引和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34万人。稳步推进“万名党员进党校”全覆盖培训,2023年累计培训8051期,培训162.3万余人次;组织1.5万余人参加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增强农村本土人才增收致富本领,引导激发发展自信。加大集体经济项目实施力度,2022年扶持1500个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每村补助50万元,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7.5亿元;2023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30个,每个项目补助500—800万元,投入省级财政资金2亿元;中央财政扶持920个村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每村补助70万元,扶持资金6.44亿元。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23全省农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村均达30万元,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组织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向全省行政村(社区)选派2万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工程师等各类人才,覆盖率达98%。实施教育、医疗、科技“组团式”帮扶,共选派1074人支援27个重点帮扶县助农发展;建立科技特派团服务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挂钩机制,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引导企业到农村发展产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服务助农增收兴产业。五是集聚产业链牵引力。2017年至今,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批准云南省创建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我省思茅区、芒市、开远市、寻甸县、元谋县、鹤庆县分别进入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创建名单,共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5.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42.882亿元。2024年,通过指导各地完善申报方案,加强向农业农村部汇报沟通,争取宣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七、奶牛产业集群,昌宁县翁堵镇、宣威市倘塘镇、西畴县兴街镇、陇川县景罕镇、永德县永康镇、镇雄县雨河镇入选2024年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立项名单,有力助推各地激活市场、主体、资源,引导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园区等平台汇聚,形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六是释放乡村人才创造力。云南省制定了《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2024—2026年)》,将有序引导30万名大学生、外出青年、本地青年等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支持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通过设置基层治理专干岗位,云南连续两年每年招考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社区(村)担任基层治理专干,村“两委”换届时,一些工作表现良好、符合任职条件的基层治理专干,按法定程序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实施公开招聘医学专业大学生计划和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大学生服务农村、扎根农村。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培育一批懂农业、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在脱贫村和经济薄弱村,通过小额贷款、富民贷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库等政策支持,每个村每年培养3-5名理念新、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围绕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绝对值达17343元以上)”目标,持续强化措施落实,努力实现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挖掘禽、蛋、乳、渔等产业增量。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营净收入增长空间。推进小浆果、花卉、蔬菜等特色产业集约生产,创建一批渔业、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落实设施农业投资奖补和贷款贴息政策,推进5个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试点。开展粮果协同发展试点示范。支持鼓励各地探索“农文旅带农增收”。二是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全力提高对外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质量。加强“滇”字号劳务品牌建设,培育认定一批乡村工匠,推动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就业质量。借助产业融合项目平台,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发展辣椒、烤烟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人口在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就业。三是稳定支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下拨各类到户补贴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和其他农业农村专项资金,持续推进“一卡通”专项治理巩固拓展。加大涉农领域贷款投放力度,确保2024年涉农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350亿元以上,2024年末农户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四是运用好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试点成果,扎实做好确权赋权活权,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全方位盘活利用农村土地和闲置住房。实施1240个村集体经济强村项目,推动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探索在全省15个县(市、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五是建立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全覆盖”,深入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0户以上,实现省级龙头企业129个县全覆盖,县级龙头企业覆盖行政村达85%以上。财政资金使用和土地流转方面,坚持“三个一律”,对各地联农带农机制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工作激励方面,落实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办法;推广机制方面,力争各类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联结覆盖面达到85%以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孟连县“334”、蒙自市“622”等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企业、农户、村集体各方收益合理分配。

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省“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所提建议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希望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加快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4月29日

(联系人及电话:何应心,0871-63116831)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