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云南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423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       2024-06-04 14:25:36 【字体:
【字体:

李建平代表:

感谢您对云南“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您提出的《关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支撑群众增收的建议》(第0423号)交我们办理,综合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接办建议后,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由发展规划处牵头,与相关职能处室就建议内容进行了会商,并主动联系协办部门征求意见,形成答复意见。各协办单位高度重视,逐条梳理回复代表提出的建议并及时将协办意见反馈省农业农村厅。代表所提建议已充分采纳,体现在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起草的《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云发〔2024〕1号)》和《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工作要点的通知》(云农办通〔2024〕2号)等政策文件中,转化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得到持续推进落实。

二、关于建议中反映的问题

(一)关于“乡村特色产业缺乏品牌竞争力”的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此问题在乡村不同程度存在。对此,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市场监管局主要开展了4个方面的工作:

1.出台支持政策。先后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专项实施方案、农业品牌打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云南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业品牌培育政策体系。聚焦云南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大力挖掘地理标志资源,组织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68个,支持29个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管理主体和57家企业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对新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持有人和新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给予资金补助133万元,对全省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区给予资金支持90万元,逐渐形成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特色民族手工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品牌发展梯次。

2.形成品牌矩阵。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自2018年以来,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云南省“10大名品”评选,累计从茶叶、花卉、蔬菜、果品、中药材、咖啡等重点产业中评选“10大名品”主体113个,在每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进行高规格表彰。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年以来,共有昭通苹果、蒙自石榴、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10个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普洱茶荣获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评价核心成果及百强榜第1名,12种“土特产”进入全国175种“土特产”推介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名录。组织开展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征集推选,截至2023年底,共有776个品牌纳入“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通过“云南省绿色云品”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展示推介。

3.强化展示推介。持续推动云品出滇,组织“十大名品”及入选“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的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促进产销对接。针对我省重点目标消费市场,举办专场展示推介活动,2022年以来,先后在济南、成都、重庆、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举办云品专场展示推介活动,推进目标市场消费者近距离逛云品、买云品、体验云品,持续扩大品牌传播效果。加大与盒马鲜生、京东、抖音等大型电商平台在促消费、云品上行等领域合作,持续推进建设直采直供直销基地,打造有机蔬菜、牛油果、樱桃番茄等一批盒马村。协同商务部门在京东和抖音平台搭建“云品乐购”专区。

4.加强品牌营销。开展“绿色云品”品牌整体形象视觉设计,推出“绿色云品”全新品牌形象,强化重要会议、活动、展会等宣传推介应用。创作注册“绿色云品”品鉴官——“云品小象”,建立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为主阵地的“云南省绿色云品”新媒体传播矩阵,常态化开展品牌传播。以上海为中心,重点覆盖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开展“绿色云品、品味云南”全车身高铁列车冠名宣传,建立流动广告牌,稳步提升“绿色云品”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品牌影响力。持续发挥机场展销中心窗口效应,支持机场集团在全省主要机场和景点建立“绿色云品”展示销售中心共计15家店。

(二)关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这一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对此,省农业农村厅主要开展了2个方面的工作:

1.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一是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依托产业融合发展类项目实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申报实施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9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202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不含烟草)、同比增长16.8%,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1。二是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不断壮大、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效益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截至目前,我省共有茶叶加工、普洱茶加工、辣木加工、咖啡加工等4个国家级研发分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达8.4亿元,同比增长3.2%,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龙头企业101个,同比增长4.1%。三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等环节有机衔接,截至目前,5个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56个各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运营状况良好,总占地面积约27万亩,园区(基地)稳定从业人员104.6万人,有效联结农户达38.3万户。

2.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主体。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一是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一把手”招商引资,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卓莓、柒瑞结、科思达、联想佳沃、AgroVision、温氏、牧原、正邦、东方希望、上海鹏欣、双友牧业、东方皓月、蒙牛、伊利、新希望、君乐宝、欧亚、来思尔、春沐源、百果园、北京宏福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云南布局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业企业达16.38万户,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367户,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16个州(市)全覆盖。二是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多次组织召开企业座谈会,深入了解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统筹协调解决问题,及时为企业纾困解难。及时兑现重点农业企业新增贷款贴息补助、种植养殖投资项目奖补等支持政策,协调做好农业龙头企业金融服务,助推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将省级及以上42个农业产业园区中的3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一般工商业优惠电价政策名单,2025年底前,暂按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的50%给予电价优惠,每年可减轻企业用电负担1250万元左右,全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262户企业享受电价优惠政策,每家企业年均电价优惠15万元左右。

(三)关于“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这是制约云南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因素。

对此,省科技厅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农业科技专项。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项65项,支持财政经费9700万元,其中,在永平县实施的优质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项目,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肉牛生产科技水平,加强良种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启动部省联动重大科技项目“云南高原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攻克长期制约县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关键技术。二是选派科技特派员。2021—2023年,新选派科技特派员6527人服务“一村一品”,选派84个科技特派团开展“一团一业”“一县一业”科技服务。其中,选派的永平县核桃产业科技特派团,通过开发集约化果实采收技术、创建核桃油品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发核桃油及其冷榨饼高值化新产品,有力助推了永平县核桃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三是建设科技创新县(村)。立项支持创新县15个、创新村18个(包括永平县胜泉科技创新村),涵盖10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形成各具特色的“外来智力支撑+县级成果转化中心+创新型企业+乡镇科技成果推广机构+合作社+农户”县(村)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打造了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样板。

省农业农村厅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富民县成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023年,新增建设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实现我省部分企业重点实验室“从0到1”的突破,云上黑山羊、甘蔗0551入选2023年度全国主导品种。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运用。一是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加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招募特聘农技员,促进新型适用农业技术推广。二是推动科技团队服务全覆盖。协同组建43个科技小院、22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27个国家科技特派团、129个农科服务团,2023年,引导农技人员下沉129个县(市、区)开展一线服务30万人次。三是提高农民农业科技运用能力。2023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08万人,学员满意度达到99.8%,举办稳粮扩油班级占比64.73%,分别超计划42%、14.8%、4.73%。

(四)关于“促农增收不明显”的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主线和核心,为促进农民增收,省农业农村厅主要开展了2个方面的工作:

1.高位推动政策驱动。一是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工作调度会议,2023年专门召开全省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农增收现场推进会议、农民增收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多次作出专门批示、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持续推动问题解决,形成开会必讲农民增收、调研必问农民收入、调度必比增收成效的鲜明导向。二是两办印发《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和《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省委农办每年印发农民增收工作要点,对农民增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财政厅联发《云南省支持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办法(试行)》,支持鼓励经营主体联结带动农户增收。三是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建立省直28个部门和16个州(市)政府为成员的全省农民增收联席会议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健全指标体系,实行每月调度、逐季分析、定期会商、随机调研的工作机制,形成横向(省级部门)、纵向(州市)、内部(各处)三线统筹协作推进合力。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增长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344元、增长14.8%,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2024年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7元、增长8.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

2.对症下药分块施策。一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保增收。聚焦“1+10+3”重点产业,落实“六个一”机制,统筹推进“六项重点工作”,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在种业创新方面,全面完成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建设15个省级种业基地,完成16.31万亩玉米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制定《云南省设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进花卉、蔬菜、水果和畜牧现代设施建设,鲜切花和盆花基本实现设施化生产,2023年,蔬菜设施化率、畜禽综合规模化率均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蔬菜亩产提高13公斤。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统筹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蔬菜净菜加工占商品比重达5%,茶叶精制率稳定在75%以上,咖啡精深加工率提高18个百分点,蔗糖产糖率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核桃水代制油装备提升与产业关键环节装备、产品研发应用取得突破,货架期可达18个月,加工产能突破10万吨,2023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不含烟草)、同比增长16.8%。在冷链物流方面,出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建成冷库6700余座、库容近700万立方米,蔬菜、水果、鲜切花等农产品经分选、清洗、加工、包装、冷藏处理后进入市场的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在“农业+旅游”方面,推进产业新业态发展,出台加快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推出422条茶咖果蔬等乡村旅游景观线路,全省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14个、居全国第1。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联合华为公司探索推进云南农业人工智能试验示范区建设。在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和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方面,围绕实现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全覆盖”,全面推广联农带农10大模式,大力培育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坚持“三个一律”的要求,即: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一律要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是拓宽就业渠道促增收。在做好常年外出务工稳岗就业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千万工程”“以工代赈”等项目,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2023年,全省土地流转率由去年的16.2%提升至16.9%、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由40%提升至42%,各类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比例达65%,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万人以上。三是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稳增收。2023年,落实下达中央和省级惠农资金197.37亿元,农户人均享受直补资金274元,较2021年增长25元。四是深化改革助增收。巩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账面资产,登记赋码成立9.3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项目,99.8%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

三、关于对建议内容的逐条答复

(一)关于“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2019—2023年,我省已培育打造出一批“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永平县是“一县一业”核桃产业示范县),涵盖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甘蔗、花椒、蚕桑、筇竹笋等产业,成功申报12批次共13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省180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纳入省级目录化管理。202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产业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搞大呼隆一刀切下指标,不能要求每个县都要搞一个特色产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可能一个县搞成一个县一级的整体的特色产业,或者一个县里头能搞出一个镇的特色产业,也可能就那么一个村有它的特色,那就行了”。在此政策导向背景下和各地发展基础上,我们的办理意见是: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省农业农村厅将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创建的有关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资源经济和园区经济、打造“五类强县”(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文旅强县、边贸强县、生态强县)的安排部署,聚焦“1+10+3”重点产业,健全“6个一”产业工作机制,协调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国字号”示范创建与农业强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省字头”重点工作,综合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种业基地、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项目资金,统筹推进农业生产整体设施条件改善与扶优扶强示范引领,在打造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标杆的同时,指导各地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布局特色产业发展,确保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二)关于“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力度”。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持续推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品牌矩阵建设,完善“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壮大品牌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二是加强品牌营销管理创新。强化“云南省绿色云品”“一微一抖一红”新媒体平台的专业化运营,持续提升“绿色云品”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大与国内外农产品采购商、贸易商、投资商的现场对接,推动“云品出滇”和助力“绿色云品”品牌影响力提升,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组织推进两品一标申报。用好茶产业绿色发展奖补资金等有关政策,指导各地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方式,增强擦亮云南农产品绿色优质的品牌内涵和产业底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期内,落实好中国绿色食品中心对脱贫地区绿色食品申报主体免收审核评价费和标志使用费的优惠政策,助力脱贫县打造特色优势品牌。

(三)关于“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创新建立各类联农带农机制”。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落实好既有政策。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督促指导各地制定实施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奖补细则(方案),落实“三个一律”要求。以增收效果为导向,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村集体利用资金、经营性资产等要素深度参与全产业链发展,优化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二是培育好带动主体。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全覆盖”,力争2024年实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9个县(市、区)全覆盖,2025年实现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村级全覆盖,增强企业联农带农能力。统筹实施好“头雁”项目、“耕耘者”及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每个村培养3—5名致富带头人(涉农社区不低于5名,行政村不低于3名),落实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带货主播等到乡村创业。三是推介好典型案例。全面推广联农带农10大模式,总结推广孟连县“334”、蒙自市“622”等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力争2024年各类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覆盖面达到85%以上,推动企业、农户、村集体各方收益合理分配,实现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

(四)关于“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支持力度”。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省科技厅将继续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引导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产业链研发,全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省农业农村厅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赋能,省级重点开展区域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州(市)级重点开展特色产业技术试验和集成示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进入实际应用、落到田间地头。加强与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强化全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加强关键实用技术的熟化运用。推动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云南农业大学。加快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开展粮食等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振兴“滇系”种业,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逐步提高重点产业良种推广应用水平。示范推广旱地优质稻,探索研究多年生水稻。二是提升农技推广应用水平。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效能提升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农业科技服务团对129个县(市、区)和374个沿边行政村服务全覆盖成果,构建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团、科技小院、“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协同支撑的科技服务体系,遴选发布2024年省级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90个,招募特聘农技员780名,分级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异地培训8500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帮扶落地。三是加快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出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建设一批农机熟化定型和推广应用基地。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制定急需适用农机快速便利鉴定与检验检测措施,遴选认定一批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典型。加强机手作业技能培训,推进机收减损。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4月28日

(联系人及电话:周金辉,0871-6311679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