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0438号)交我们办理,综合会办单位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收到委员提案后,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召开会议对建议提案答复及有关工作进行分工,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办理要求。承办处室组织具体人员专门研究办理,并针对具体提案逐条答复。
二、关于提案中反映的问题
关于对牧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价值及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科技支撑薄弱,牧草种子生产缺乏原种,乡土品种开发利用不足,机械化生产程度偏低,深加工技术和能力缺乏,牧草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我们认为推动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林草、农业农村、科技、财政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加强政策协调,深入研究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助推饲草产业发展。
三、关于提案内容的答复
(一)关于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
饲草产业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22年以来,国家和省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系统谋划饲草产业发展。从国家层面看,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粮经饲统筹,实施增草节粮行动,促进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牛羊肉和奶类供给保障能力。国家林草局出台《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督促各地改善当地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力,为草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生境保障;推动南方地区国有草场试点建设,引入规模化、机械化草畜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市场主体,促进草牧业全产业链发展。从省级层面看,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云南“十四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指出构建现代饲草产业保障体系,引导草食畜牧业重点地区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和经济作物副产物开发利用,推广农闲田地、林果隙地等种植覆盖作物,发掘利用新饲草资源发展闲地经济,生产加工制作优质饲草产品,提升冬春饲草供给平衡水平。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联合印发《云南省设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快推广青贮玉米、优质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植,建设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基地;强化优质牧草供给,推广高效饲喂技术和粗饲料就地就近供应典型模式,加快推进饲草料品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供给商品化。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饲草产业政策措施,以“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巨菌草试验示范推广等项目为抓手,继续支持我省饲草产业发展,充分挖掘饲草生产潜力,不断增强优质饲草供应能力,推动牛羊养殖提质增效,促进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云南省坚持因地制宜,优化饲草产业布局,分类施策,构建了多样化牧草结构。一是在昆明、昭通、曲靖、红河、文山、保山、普洱、大理、临沧等牛羊养殖重点区域,实施中央“粮改饲”项目,每年推广种植全株青贮玉米100万亩以上,收贮优质全株青贮饲料300万吨以上。二是以昆明、曲靖、红河、大理等奶业主产区为重点,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2023—2024年每年建设优质苜蓿基地1万亩。三是在寻甸、建水、昌宁、砚山、思茅等5个县(区)开展巨菌草种植利用技术试验示范,2022—2023年,全省推广巨菌草3.3万亩,带动实际种植巨菌草10.66万亩。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优化饲草产业布局,针对滇东、滇中、滇西及干热河谷地区等不同区域,推行宜种则种、宜牧则牧,种养结合、就近利用模式,并依托奶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行动等项目的实施,打造优质饲草产业带,促进全省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草种选育研究。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了《云南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了长期、稳定、连续支持种业创新的政策和机制。组织启动中国工程院—云南省政府2022年院地合作重点项目“云南生物种业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咨询研究”。2023年,省科技厅生物种业专项中安排科技经费380万元,支持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云南牧草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展种质收集、评价、新品种培育、配套栽培及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以提高本土化优质牧草品种在人工草场建设中的覆盖率,着力扭转我省多年生牧草种子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
省林草局利用国家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积极开展草种繁育,加强对优良草种特别是优质乡土草种收集、保存、选育、扩繁利用和典型样地保护,不断满足草原生态修复和草业发展用种需要,持续增强草种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期间,筹集草种繁育基地建设资金2262万元,计划建设各类草种繁育基地11个,建设面积13700亩,目前已完成建设草原繁育基地8个(含草种质资源圃2个),面积10700亩,收集草种295种。
省农科院热经所收集保存国内外及乡土饲草资源968份。在品比、区试的基础上,开展优良饲草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建立了热研四号王草原种繁育基地,用于替换退化皇竹草,产量增加35吨/亩,并在怒江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文山州、楚雄州、大理州等多个州(市)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开展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集成的“高禾草(热研四号王草、巨菌草)标准化栽培技术”入选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主推技术;充分挖掘乡土草种资源潜力,加大收集、鉴定、保存、评价及利用力度,乡土草种“潞江坝”穗序木蓝通过2023年草品种审定,建立了草种种子生产基地。
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2023年省科技厅安排200万元科技资金,立项支持云南农业大学派出“洱源县牧草产业科技特派团”,到畜牧养殖大县洱源县开展技术服务。主要内容有:筛选和培育适合洱源县种植的牧草品种,开展高产栽培技术并示范推广。研发新型配方,形成营养价值更高、营养成分更全的草粉、全株颗粒、叶颗粒、草块、草捆等多功能型草产品,扩大牧草应用范围。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林草局、省农科院将继续加强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饲草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评价及利用力度,实施本土优质牧草品种选育,培育一批优良品种,构建育种、繁种、推广、应用一体化的协同机制,探索优质牧草的种植技术、种植模式和加工利用模式,为云南省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四)关于进一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一是加大对饲草收贮、加工企业的扶持。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粮改饲”“苜蓿发展行动”“种草养畜”等饲草种植项目,每年安排中央资金近2亿元,补助各类饲草生产经营主体300余家,2020年、2023年相继出台“肉牛九条”和“奶六条”等产业扶持政策,每年省级财政用于补助饲草加工收贮环节的资金超过2000万元。
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我省通过发展饲草种植大户、创建高标准的牛羊规模养殖示范场、组建饲草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奶农家庭合作社等方式,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全省共有专业饲草产品加工企业59家,年生产加工草产品40万吨,年产值接近3亿元,饲草产业对草食畜牧业的贡献明显提高。
(五)关于进一步拓展饲草种植空间
省林草局在积极争取国家林草局支持的基础上,大胆先行先试,2024年在全国率先积极开展林草产业融合发展实验示范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曲靖、文山、保山、楚雄等8个州(市)的11个县(市、区),投资600万元,实施面积1万亩,探索林下种草模式,促进林、草、畜、果产业共赢,生产生态和谐发展。
省农科院热经所利用果园隙地等后备土地资源,集成“香蕉+咖啡+饲草”“芒果/柑橘+饲草+肉牛”等乔—灌—草、果—草—畜立体复合栽培模式,制订了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团体标准《芒果园生草覆盖技术规程》,“亚热带果园豆科牧草覆盖技术”作为云南唯一入选成果获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23年度优秀科技成果。省农科院热经所还研发了宠物饲料等高值草产品,延长饲草产业链,大幅提高产值,已经成功研发紫花苜蓿干草作为荷兰猪、龙猫等宠物的饲料,全年可种植生产,填补了北方冬春季无法生产干草宠物饲料的空白。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等省级有关部门将进一步落实好2023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动林下种草,对云南省下一步扩大“引草入林”“林下种草”“果园生草”等范围创造条件,为今后继续加大潜在林地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拓展牧草、饲草的栽培空间,加快林草融合,积极探索建立多种林下种养结合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拓展群众增收渠道打下坚实基础。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帅,0871-6574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