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云南省委:
感谢对云南“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你们提出的关于科技赋能云南特色农业强省建设的提案(第0165号)已交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办理,经会商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省农业科学院,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案内容
正如贵委所述,云南是农业大省,重视科技、发展科技对提高云南省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特色强省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从“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要求,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要高度融合。虽然我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农业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不足以引领现代化产业发展,制约着我省农业发展进一步突破。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营主体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贵委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较准确,所提建议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赋能云南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方面正在持续努力。
(一)在强化科技创新,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方面
1.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年来,省级财政加大科技投入,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投入近10亿元实施了一批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着力攻关农业生产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审定农作物品种838个,通过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887个。“云薯304”“云蔗0551”入选国家主导品种。楚雄州农科院选育的楚粳27号、37号入选全国的超级稻品种。已培育出云岭牛、宣和猪、滇陆猪、云上黑山羊等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我省9个畜禽品种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56个品种列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13以来,全省农业科技成果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6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161项。
2.加大基础研究工作力度。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升云南省农业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中青年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推动高水平农业学科建设,2017年由省科技厅牵头,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西南林业大学,共同设立了云南省农业基础研究联合专项,目前已有8家成员单位加入。专项实施以来,共资助立项597项,总经费达1.0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2100万元,带动社会投入8400万元。
3.遴选发布年度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确保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年度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遴选。2024年,组织遴选发布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47个和主推技术53项,云南省入围全国主导品种2个(云署304、齐黄34)。
4.加强科技创新,优化科研体制布局。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功向农业农村部申报获批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实现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企业重点实验室“0”的突破。成功向农业农村部申报获批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4个。申请立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3个(争取中央资金4880万元)。二是建成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同省农科院、富民县开展先行县三方共建工作,2023年4月富民县被列入首批24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之一。四是积极推进省部共建云南农业大学。2024年3月中旬农业农村部给省政府的回函,正式同意合作共建,待择期签署。
(二)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
1.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印发并落实《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效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二是2024年1月17日至19日配合农业农村部在昆明组织召开了全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集中交流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教部门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现场观摩,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三是根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关于2022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评估结果的通报》,云南省排名跃升全国前十。四是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发布省级农业主推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培训农技人员、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招募特聘农技人员,加快了农业主导品种和先进适用主推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2.抓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2023年,积极推荐国家体系专家和试验站站长接替人选9人、新增国家试验站1个;组织开展省级22个产业体系专家接替推荐等工作,印发通知聘用425名、较上年增4人,建立体系服务基层工作季调度制度,组织体系专家参与全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方案编制,并积极下沉一线开展服务,推进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实用技术等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应用。截至目前,22个体系选育新品种114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95个,专家下沉基层10048人次,服务县(市、区)129个,实现了云南各县(市、区)的科技服务全覆盖,服务新型经营主体1593个,培训农技人员数和农户(含产业带头人)共8.6万人。
3.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构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创新服务体系。省科技厅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推动科技特派员三年行动方案落实落地,积极引导全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助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打通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强“组团式”帮扶管理,做好27个国家科技特派团服务保障,组织团长前往福建南平、古田,学习福建科技特派员工作典型经验,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有力提升团长履职能力。27个国家科技特派团聚焦产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破解技术难题,汇集科技力量促进帮扶工作。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县(村),立项支持创新县15项、创新村55项。启动建设的各县形成每年县(市)委常委会至少2次研究县域科技创新工作、乡镇选派科技副乡(镇)长机制,县成果转化中心作用进一步发挥。三是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开发“云岭农科110”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服务,形成了国家科技特派团、省级科技特派团、省级科技特派队、省级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互为支撑、互为一体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有鲜明云南特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四是稳步推进科技支撑边境幸福村建设,组织省农科院等5家单位对云南8个州(市)25个边境县(市)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选派507名科技人员组成60支科技特派队,以374个沿边行政村为重点,开展“全覆盖、常在村”科技服务。
(三)在建立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稳定的长效机制方面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围绕“1+10+3”重点产业,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技术等在农业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融合应用。自2021年开始,争取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基地,经过近三年的高质量持续建设打造,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持续涌现,探索建设了一批智慧农业技术集成模式和信息化解决方案。通海锦海花卉、曼香云天智慧水稻种植等18个案例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曲靖佳沃蓝莓、大理春沐源番茄、昭通超越苹果等6个企业主体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云果产业大脑、花卉生产数字化云服务、农小峰数智云3个项目入选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介优秀项目,有效引领推动研发制造、典型应用与市场需求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2.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出台相关政策。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力度,省政府颁布施行了《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二是下放自主权。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下放要求,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完全下放成果完成单位,明确了可以从转让、许可净收入,或者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作为奖励和报酬,对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酬。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云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2家、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6个、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8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33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21个。围绕各地重点产业发展,投入1.9亿元财政资金,组织全省95个县(市、区)实施了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目前,已搭建了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四是实施财政奖补措施。实施《云南省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2020年以来,省科技厅共对36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项目安排财政奖补资金6215万元;对11个建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高校、科研院所安排财政资金620万元。
(四)在全产业链发力,用科技为农业赋值方面
建立健全“六个一”推进机制,全产业链发力。围绕“1+10+3”重点特色产业,云南成立了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食用菌、乡村旅游、烟叶、蔗糖、天然橡胶15个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工作组,并推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一个工作组、一个专家组、一个三年行动或配套政策、一批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调度机制”,抓实“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五项重点工作,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推动格局。通过成立工作组,实施强化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培育壮大富民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等具体措施,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按照工作计划,每个产业将制定一个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同时建立重点产业的会议、通报、信息共享、检查督促等制度,确保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跟踪、有落实。
(五)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人才培育支撑力度方面
1.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过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创业培训与指导、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的举措,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是加大贷款支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10类自主创业群体提供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贷款支持。2023年,全省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累计扶持自主创业4.12万人,发放贷款73.12亿元,带动(吸纳)就业11.34万人,其中,扶持返乡创业农民工0.27万人,发放贷款4.58亿元,扶持高校毕业生0.14万人,发放贷款2.39亿元,大力支持返乡劳动者自主创业。二是加力创业孵化载体建设。2023年,新认定5家社会投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给予每家200万元补助资金支持;评选升级3家省级创业园区,给予每家500万元项目补助资金支持;实施7个州(市)“彩云雁归”劳动者返乡创业园项目,给予每个项目100—200万元资金支持。2024年将认定一批创业小镇、创业街区、创业社区、创业村落、创业孵化园,持续做好全省创业载体建设。三是实施创业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升创业能力。2020年启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以来,全省培训后创业人数共3.64万人,占培训合格人数的22.59%,稳定经营半年以上的创业者1.74万人,占从事创业人数的47.85%。2023年全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6.5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2.3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108.3%。四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配合出台《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2024—2026年)〉的通知》《关于引导支持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的通知》(云人社通〔2023〕35号)等一系列政策。
2.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一是持续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原则,聚焦“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2023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0945人,其中,完成经营管理型11397人,专业生产型22900人,技能服务型6613人,农民讲师35人。学员评价率97.3%,满意度99.8%。二是加强农民合作社培育。推动形成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机制,深入开展第三批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2023年完成试点终期总结评估工作,在《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宣传推介试点经验。试点期间10个试点县共创建县级以上示范社884家,较试点前增长83.4%。向全省推介大理市六绿农业科技综合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个典型案例,其中2个入选全国典型。切实落实好“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2023年全省共举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7期,参训人员达667人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围绕云南农业重点产业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力度,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营主体创新,做好支撑和服务“三农”工作,努力实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总体目标。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扬,0871-6574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