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峰委员、莫逸尘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规范农民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的提案》(第0723号),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综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办意见,现将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要求,以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尊重农民培训意愿,认真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等项目(以下简称“四个项目”),培育和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为乡村振兴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1575人,“耕耘者”1545人,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4622人,高素质农民15.96万人。逐步形成了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为“头雁”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雁阵”。全省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良好的工作格局
全省各地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织,人力资源保障、教育、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单位协同配合,各级农广校为主体具体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全面统筹以农业技能培训为主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把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农业技能培训纳入《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方案》和《云南省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2024—2026年)》等规划和方案中,作为重要举措来推进人才培育。二是细化实化方案,精心部署年度工作。在充分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通知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四个项目”年度实施方案,并及时将资金和任务下达到项目县和单位。三是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党政同责为契机,紧扣“任务完成度、学员满意度”等指标,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管理,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制度
多年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和建立了分层分类分模块培训、规范管理、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实训结合的工作模式,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一是完善了农民培育培训体系。全省已形成以各级农广校为主体,涉农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截至2023年,全省共有141个培训机构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培训基地(田间学校)602个(其中全国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共享田间学校7个,省级共享田间学校73个),专兼职教师4943人。我省组织编写的《云南高素质农民培育典型案例》《咖啡种植技术》《牛油果种植技术》等地方教材入选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教材目录。28名教师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和“优秀基层农广校长”,4名教师的课程入选“兴农微课堂”优质微课共享共用课程。二是强化管理,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系统,实施开班审核、通报提醒、调研督导、跟踪问效和绩效管理等制度,对项目进度开展动态监测,实行重点任务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定期督导培训进度,随机抽查培训执行情况,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落在实处。三是创新模式,增强农民教育培训实效。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效果和吸引力。各地探索的“村庄是教室、村干部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送教下乡、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的办学模式,为农民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贡献了云南智慧和云南力量。省农广校举办农村青年主播培训,增加直播比赛环节,增添了培训的竞技性、实操性和趣味性;文山州聚焦稳粮保供,农艺农机结合,组织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水稻旱作技术、机械精量化等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曲靖市把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培训,通过“教学互动”和学员互动,引导学员思考,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规范办班,提升培训质量和实效
全省各地严格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和培训工作年度方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效果得到提升。一是精准遴选培训对象。各项目县和单位,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遴选16周岁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意愿的农民参加培训,力求在产业发展中选人。“两后生”、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培训对象。二是科学制定培训内容和课程。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按综合素养、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和实训操作等模块构建培训课程,力争做到学用结合。三是注重实操和跟踪服务。在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深入农民田间学校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做好训后跟踪服务,组织技术师资、实践导师不定期对学员的产业发展和生产进行指导服务。
(四)部门协同,合力提升农民技能水平
人力资源保障、教育、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和单位积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协同农业农村部门培养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全省各级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深入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入推进“技能云南”行动,加快培养各类乡村人才。“菜单化”培训,全面摸底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就业情况、培训意愿等信息,结合全省产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训职业(工种)937个,提供农村劳动力选择培训“菜单”。“长效化”培训,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专项行动,对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应培尽培。2024年以来,全省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补贴性培训3.25万人次。“产业化”培训,围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良种推广、防灾减灾、科学用药、绿色低碳生产等种植管理技术培训,2023年培养经济作物生产技能劳动者2.7万人次。“特色化”培训。立足全省特色劳务品牌、文化旅游和新业态、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培训,采取集中办班、现场示范和实操技能等专项培训。2023年,全省开展劳务品牌从业者培训8.8万人次、文化旅游从业者培训3.5万人次,新业态、新技术领域从业者培训0.5万人次。全省共青团组织协同农业农村部门开展“青年先锋”专项培育行动,2023年全省培育高素质青年农民26031人,举办“青年先锋培育”专题培训班22个培训1225人;全省妇联组织协同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巾帼建功”专项培育行动,2023年全省培育高素质女农民14973人,举办“巾帼建功”专题培训班16个培训900人。
(五)严格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省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严格贯彻落实人社部印发关于技能人才评价各项政策文件,严格标准,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一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备案事项办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技能人才评价违纪违规行为认定与处理的通知》《云南省技能人才评价题库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技能人才评价考评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措施文件,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监管工作机制,逐步提高我省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完善了我省新时期产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制度框架。二是严格执行评价标准。我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严格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企业评价规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开展认定的职业(工种),必须对应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及后续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或备案的技能类职业,对于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必须根据备案的职业(工种)、等级范围,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三是持续优化监管手段。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通过实地督导和“互联网+监管”进一步加大对评价机构及其评价活动抽查检查的力度,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切实做好常态化、无死角监管;不断夯实评价信息系统建设,优化评价流程管理设置,加强参评人员信息自动比对,强化相关佐证材料数字化管理,强化预警提醒,提高监管精度;全力推进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的质量监督体系,积极营造公平诚信的评价秩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结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我们感到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资金投入不足。项目资金投入与农民培训需求仍然有差距。根据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调研统计,今年全省培育需求量接近3万人,而中央下达我省的培育任务为1.8万人。云南是全国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最多的省份,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培训需求较大。当前基层财政较为困难,因此,需更多的中央财政投入保障,倾斜支持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二是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各地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发展以及农民的培训意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还不够紧密,难以达到学以致用。各地学员、师资和管理水平不一样,导致培育质量不均衡。三是经验总结和宣传不够。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经验总结提炼不够,宣传不够;对“学得好、干得好、带得好”的优秀学员典型案例选树和挖掘不够,宣传不够。
三、今后工作打算
2位委员的建议十分善意和中恳,我们认真采纳,并应用到全省农民教育培训。
(一)持续实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锚定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对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的总要求,聚焦全省“1+10+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全力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等项目,不断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持续深化“技能云南”行动,认真做好各类技能培训。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鼓励支持培训评价机构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度合作,依托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服务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培训,全力促进培训后就业。
(三)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在全省选择4个县(市、区),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坚持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重在实效的理念,开展学用贯通综合试点,拓展培育目标,拓宽实施内容,探索培育路径,创新培育方式,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紧密联系、双向贯通。
感谢2位委员对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关心和支持!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敖世红,0871-657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