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绿美村庄典型案例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       2024-05-07 16:52:00 【字体:
【字体: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共有167户727人,有耕地面积907亩,林地2000余亩。近年来,茅坪村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大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组建自建委员会,打开基层组织新局面。建强班子,挥好指挥棒。坚持党建引领为主线,整合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党支部、村小组等多方力量,建立“1”级自建委员会,由社区总支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担任自建委员会主任,社区“两委”班子和驻村队员担任副主任,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小组长任委员,主要负责统筹、指挥、调度、协调社区有关事务,使社区与村组有效衔接形成工作强大合力。选好“苗子”,组好人才库。全面摸清辖区内的骨干党员、工匠、致富带头人等精干人员底数,坚持“需要什么选派什么,空缺什么培养什么”的原则,以选贤选能、实干为主要标准,分级分类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组建建筑施工、农业技术、民间艺术等“10”个专业服务组,让农村“土专家”“田秀才”“手艺人”成为治理基层和振兴乡村的行家里手。搭好“台子”,唱好主角戏。采取社区“搭台”、自建委员会“唱戏”、群众“受益”模式,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培训、代办等义务服务或有偿服务,通过“党支部引领+服务组认领”方式,积极调动各专业服务组技术人员,带头开展矛盾纠纷调处、产业发展、绿美建设、“两污”治理、房屋风貌改造提升等工作,有效破解“唤不醒、推不动”的乡村治理难题,唱好一出基层治理“自治”戏。引好“路子”,打好组合拳。采取“支部引导+群众监督”方式,以支部或村小组为单位,组织县、乡两级技术指导员下沉到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召开业务培训会,通过传思想、授技术、讲心得、学管理,着力提升各专业服务组服务群众和专业能力水平。同时,以“社区自评、村与村比、组与组比”的方式,引导社区上下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推进。茅坪村小组严守“法规政策不逾越、群众权益不受损”两条底线,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一是外治。充分利用本村30人次环境整治“攻坚队”交叉整治经验优势,遵循违建必拆,危旧空房必拆,废弃临时建筑必拆,残垣断壁必拆,坍塌危险必拆等原则,紧盯违建、乱建、危建的板房、草房和室内室外生产生活垃圾死角,持续推进拆老、拆旧、拆临、拆危、拆违整治。二是内治。通过党组织带动“攻坚队”,“攻坚队”带动群众,做足思想、敢于亮剑,督促各族群众团结一致,矛头持续向内,不断配合干部自觉拆除挡住美丽乡村发展的“绊脚石”。发动村内网格长主动担任“监管员”职务,注重制度约束、思想引领不断推动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绿化美化力度不断加大。全村围绕“南疆国门特色”思路,以“村外绿、村内美、家中净”为主要方向,持续攻关绿美建设。村外因地制宜建设绿化设施,大力组织倡导群众挖掘南疆国门特色、唤醒自然资源。引导群众率先栽种风景树500余棵,修建沿途花带2公里,栽种格桑花、海棠花、木春菊、三角梅等花卉,不断改造杂草丛生的荒芜面貌。村内多次召开群众会,持续发动村内木匠巧工改造公共场所,持续增建小花丛、小凉亭、小公园,不断增大乡村绿美和休闲娱乐场所建设力度。家中通过塑造榜样家庭,发动组内群众轮流参观示范家庭,激发群众学习先进的兴趣。加强监督,通过干部会,率先对脏乱差群众家庭曝光,督促干部做好卫生引导工作。不断形成“绿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拟稿人:李明杰 审核人:侯玉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