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景东县文井镇都拉村二组绿美村庄建设典型案例
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都拉村二组耕地面积758.32亩、林地面积4563亩,辖区涉及89户332人,主要产业有蚕桑、蓝莓、烤烟、蔬菜。近年来,都拉村二组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开展入户公路路面硬化、沿路绿化行道树栽种、公共场所花卉移栽、墙体美化亮化等一系列绿化美化行动,打造一批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群众的生活体验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坚持组织引领,擘画绿美蓝图
都拉村二组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总体思路,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绘好绿美建设一张蓝图。从2022年底上级党委、政府对绿美行动工作的安排部署后,都拉村二组党支部迅速成立以镇工作组、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的“绿美行动”领导小组,通过加强宣传,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反复讨论酝酿,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优先、留住乡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深度挖掘乡贤资源,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精准对接在外乡贤人士、创业能人,集思广益,开展绿美村庄建设行动。
实施治理工程,夯实绿美基础
都拉村二组以“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全力夯实绿美乡村发展基石,以干净、整洁、生态、宜居为目标,用“小投入”奏响绿美乡村“大合唱”。一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创新使用群众损坏不用的砖瓦、竹筒、坛罐,改造成别具特色的小花园,科学利用边角地空闲地见缝植绿,利用水沟水塘改造荷花池,利用农户围墙向外一面绘画宣传彩绘。二是合理规划、提质改造。通过征收土地,收回集体土地,利用闲置空地,拆除废弃房屋,利用毛石、石条、废砖、旧瓦、青竹等铺垫沟渠道路,支砌石梯、花园、水果瓜棚,合理布局建设停车场、凉亭、假山池,清理村庄沟渠道路,对周边环境卫生全面清洁整治,就地进行提升改造。三是聚零为整,多方筹划。都拉村二组有外出乡贤人员30余人,利用“干部回乡规划”座谈会契机,积极倡导乡贤人员带头出资出力,实现“筑巢引得群雁归”愿景,焕发乡村振兴潜力,为绿美工程启动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号召力。充分发挥驻村单位“驻”优势,都拉村的挂包单位景东一中,在都拉村绿美建设工作中给予了人力的支持,驻村教师在点位布置、墙体绘画;其他工作组成员也将各自的资源、才能投入到支持绿美乡村建设上,一草一木、一画一景都注入了每位村民的智慧和心血,都是有着情感的景色。
聚焦长治长效,深化绿美机制
都拉村二组坚持常长兼顾、健全机制,实现“一时美”到“长久美”,让美丽乡村“美丽常在”,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将管护机制纳入村规民约,构建共建共享共护长效机制,推动生态保护、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由村党总支提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以“村党总支+小组支部+党员+村民”模式撬动老百姓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行农户门前管护责任制,由每名党员带头认养一组花箱,每户农户认养一段沟一段路,对小组花带、花台和各户门前杂草、卫生等进行管理维护,收取适当的卫生费,用于生活垃圾集中清运,树立文明生态环保意识,让文明新风在都拉村二组兴起,促进绿美村庄建设与乡风文明培育同频共振、凝心聚力,共促都拉村二组绿美建设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都拉村二组在公共区域安装太阳能路灯61盏,为老百姓出行和傍晚锻炼提供保障。利用农户围墙彩绘,把乡村振兴、中国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内容融入其中,墙绘已经成为都拉村二组乡村文明新形象的宣传阵地,既给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村民的精神土壤。拆违拆丑,盘活现成资源,把长期闲置房屋改造成群众休闲、饭后品茶的小茶楼,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提升了乡村文化品位与内涵。围绕“村旁、水旁、路旁、宅旁”进行绿化美化,根据“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充分挖掘乡村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创意农业和乡村休闲康养旅游产业,营造全民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村庄的良好氛围。都拉村二组通过改造古井、篱笆,建设生态停车场,拆除废弃房屋,利用鹅卵石、青石、废砖、旧瓦、青竹等铺垫沟渠行道,建设观景台、凉亭、假山池、水生植物池、铁水车等,成就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拟稿人:陈建华 审核人:周晓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