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普洱市宁洱县民政村三堂庙小组绿美村庄典型案例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       2024-06-12 16:47:07 【字体:
【字体:

三堂庙小组位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民政村,共有45户178人,耕地面积396亩,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和餐饮业为主。

党建引领聚合力,打造绿美乡村“主心骨”。三堂庙小组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持续打造美丽乡村。一是党员带着群众干。党员干部坚持主动干、带头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积极投身到示范点创建工作中。坚持每月两次集中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累计开展活动30余次。召开群众会议,积极调动广大群众、乡贤能人、能工巧匠等力量,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村庄建设。截至目前,投工投劳1000余人次,共修建道路、沟渠、花池等绿植面积3100平方米,种植蓝花楹100株。二是把握重点精准抓。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实现“污点”变“亮点”,开展路面提质改造、污水收集设施建设、村内亮化工程等建设,在小组路面安装路灯20盏,覆盖道路总长约600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15吨,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垃圾治理率达100%。三是拓展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组织“党建+”观摩活动,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面参观学习,通过看现场、听讲解、谈经验、比变化,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短板所在、方向所在。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凝聚人居环境整治的思想共识,提高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蹄疾步稳提品质,点亮美丽庭院“新颜值”。三堂庙小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绿美村庄”创建工作,一是强规划明责任。严格执行村庄规划,保证房屋及其他建筑合法合规。2024年,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为100%,“门前三包”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了有责任,有标准,有监督。二是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村组林长制工作体系,管好护好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压实河湖长制责任,全面推行村民义务工、卫生环境大比拼、农村公厕定人管、每月环境卫生通报等制度,常态化开展“产业致富美、庭院环境美、家风家教美”评选活动。三是打造绿美庭院。动员群众围绕“四地”“四旁”以及庭院,按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果则果要求,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让群众真正热起来、动起来、干起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翁,切实提升绿化美化成效。

基层治理添动力,把稳整治提升“方向盘”。一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推行河流、道路、环境、绿化“四位一体”管理,逐步形成绿美村庄建设人人监督、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建共享的良好风尚。二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着眼加强自治建设,坚持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制定村规民约,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等乡风文明宣传教育,推行民主议事,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拟稿人:孙敏伟 审核人:罗玲)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