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玉溪市华宁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绿美乡村建设等项目,建成产业美、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内韵美、生活美的特色美丽乡村46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以亮丽的成色、厚实的底色、鲜明的特色,绘就和美乡村华宁画卷。
优环境,提升亮丽成色
冬日暖阳铺洒,漫步宁州街道甸尾社区沙果村小组,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景观独具创意。
“近年来,我们村庄变化很大,道路宽敞了、交通方便了、村庄变美了。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一进村就能看到鲜花盛开,心情都会随之变好。”沙果村村民李茂富开心地说。
抢抓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机遇,沙果村积极整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六必拆”、龙潭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拆除131宗、1.2万平方米危房、烤房和沼气池。坚持规划引领、拆建管结合,做到拆一片、建一片、绿一片、美一片,实施小广场、小花园、小菜园等“八小工程”,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融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等行动,华宁县进一步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和时序,统筹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破解农村房屋流转、建房用地、投融资等难题,全县75个行政村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展现和美乡村厚实底色。把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与村庄清洁行动有机结合,630个村(组)全部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档标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改(建)造农村卫生公厕137座,实现行政村所在地卫生公厕全覆盖。全面提高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行政村均达到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类县标准。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20吨以上的填埋场3座,公共垃圾箱、房、桶等1193个,村庄生活垃圾清扫保洁率达100%。
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供水工程覆盖16.33万农村人口;在玉溪市率先实现自然村硬化公路全覆盖,建制村通邮率、通客车率达100%;建成高标准农田10.7万亩,烟农收入、烟叶税收入均位列全市第一。全市构建“主干道和毛细血管”为一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成省级认定农贸市场1个,综合型交易市场5个,村级及个体建设市场51个,柑桔分选交易市场101个。
兴产业,突出厚实底色
日前,走进宁州街道城关社区食用菌产业园种植基地里,一簇簇红托竹荪破壳而出,密密麻麻的“竹荪蛋”铺满菌床。
“我们于去年8月从贵州引进一批红托竹荪,种植了4亩,这段时间陆续上市,每公斤100元至120元。”华宁城合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何永丽介绍。
通过“集体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社会股”模式,城关社区组建华宁城合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企业”;采取“党建+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社员”的合作模式发展食用菌,形成从菌种研发、生产、销售,到深加工的食用菌产业链,带动县内5个乡镇(街道)300多户农户种植。2022年,区域内实现年产羊肚菌、平菇、白参、桑黄、花香菇、金耳等各类鲜菇1500余吨;生产羊肚菌午餐肉、羊肚菌红烧肉即食罐头等8个深加工产品,产值2000万余元。“通过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我们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800多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300多万元。”城关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何永辉说。
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华宁县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提高项目科学性、合理性和群众参与度。2021年以来,投入财政衔接补助资金8312.53万元,实施农产品交易市场、养殖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等乡村振兴产业项目71个,带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为增强发展动力,华宁县开展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激励村(社区)“头雁”发挥领航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截至目前,全县成立现代农业服务公司87家,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215名;7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善治理,彰显鲜明特色
在青龙镇落梅村,有一支“青龙义警”,全力做好治安防范、巡逻守护、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法治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落梅村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夯实社区警务、提升立体化防控、创新服务群众新途径”三项重点,推行“党建+”、文化走廊、“4+5”法治宣讲团、联席协商会议、公共服务平台5项举措,做到实事共办、难事共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暖心之家,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安治理能力。
为探索基层善治新模式,华宁县建立“多网合一”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党组织为依托,支部书记、村组长担任网格长,按照“布网、划格、定人、明责”思路,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形成“支部吹哨、党员报到、群众参与、共同治理”新格局。同时,稳步推进示范点建设,制定乡村各美其美的发展目标、路径,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特色乡村。(记者:浦美玲 通讯员:陈志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