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昆明市嵩明县:“万千”蝶变 花开正艳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7-29 08:54:32 【字体:
【字体:

“村播学院”主播直播带货。

近年来,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嵩明县“10+25”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为牵引,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嵩阳的科学路径。如今,社区环境变美了,基础设施也跟城里一样完善,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千万工程”经验在嵩阳街道生根发芽,花开正艳。

创新实践 习惯好了环境美了

近年来,嵩阳街道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宜居和美乡村。小普沙村党支部、马家松园党支部等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实行党员划片包干,大力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抓实“七化”工程,铺路、建亭、修沟……人居环境实现大变样。

“以前这里是荒废的池塘,旁边是田坝,垃圾就堆满在路边。”马家松园村村民望着如今崭新的公益园说。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村里的短板,马家松园党支部坚持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党员积极加入村里的“聊天室”,主动把群众所愁所盼及时整理后上报给社区党总支。在社区的协助下,雨污分流、道路硬化、路牌设置、路灯安装、绿化增种、沟道清淤等需求被列入“党组织领办10件实事”马上就办。

为提升村民共建共享积极性,马家松园党支部将村里的区域划片包干给每一名党员,设置党员责任区,由党员带头维护,部分群众看在眼里,慢慢也跟着一起做。党支部趁热打铁,实施积分制治理,将村民的行为习惯、环保意识等纳入评分体系,筹集资金设置“积分超市”,村民积极响应参与。如今马家松园村村民主动干、想着干、比着干,乡村环境也越来越好。

因地制宜 产业强了村民富了

另一边,山脚社区党委聚焦盘活资源资金资产,围绕做强一产强农富农、做强二产惠农兴农、做强三产联农带农,社区集体经济收益从2021年的30.9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310万元。

山脚社区党委通过扶持致富带头人干事创业,先后培育出多名“领头雁”。有着嵩明“生菜大王”之称的蒲长文便是其中的代表。蒲长文将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攻坚克难解决生菜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的难题,短短几年时间,麦冲村便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麦当劳生菜供应商,种植规模在2008年就达到了2000亩。为让社区居民就近就业,社区不断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成立“村播学院”,引入直播电商企业,至今已培养主播50余人,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

山脚社区将618户3060亩土地集中长期流转到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再统一承包给种植大户,由种植大户统一种植生菜、水稻、无土番茄、矮化苹果等2000余亩高质量农产品,成功实现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种植、粗放种植到高效种植的转变。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靠水吃水”开发特色山泉,建设灵云溪山泉水厂,每年为集体经济创收15万元。引入文旅开发企业进行整村开发,融合新消费热点,搬迁后的麦冲老村128户传统民房重新焕发生机。

山脚社区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了土地入股分红、岗位开发就近务工、集体经济收益分红、订单合同4种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地方受益。

共建共治 乡村发展欣欣向荣

嵩阳街道坚持“自治为基”,不断激发居民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民情恳谈活动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在街道17个社区100%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把网格设置、移风易俗、村集体经济与村规民约有机融合,推动各社区“两委”班子、小组长等332名干部力量下沉一线。东村社区党总支通过开展“拉家常式议事会”,广泛动员社区居民移风易俗,去年1月起,社区内的婚丧嫁娶统一宴请天数从原来的3天缩减到1天,减少了铺张浪费的情况;晁家社区召开“乡贤座谈会”,建成上墩村两座标志性牌坊,提升改造社区代表性场所龙竹公园,建设打造大小龙潭景观,完成上墩村整村雨污分流综合工程。

嵩阳街道结合传统节日定期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东村社区坚持农民唱主角,农民丰收节成为每年的“重头戏”。丰收节集特色文化展示、农耕趣味竞技与农产品展销于一体,吸引上万人参与,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社区积极引进省级非遗体验馆,推动面塑、扎染、糖画等非遗文化进社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记者:朱婧 通讯员:王天华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