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万亩稻田喜丰收。
勐海县稻鱼共生稳粮又增收。
禄丰市金色稻田铺满山坡。
风吹稻田千重浪,又到一年秋收时。初秋的云岭大地,水稻随风起伏,稻浪欢歌、机声轰鸣;青青稻田下蝉鸣蛙叫、鱼鸭嬉戏,金黄与深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和美田园画卷,奏响了一曲曲丰收的乐章。
昆明寻甸:风吹稻田千重浪
眼下,在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源乡的田野里,稻谷成熟开启了秋收季。当地农民抓住有利天气,抢收稻谷,田野里收割机器轰鸣,收割、运载、晾晒,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连片的稻田像金黄色的地毯,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金源乡大转弯村村民李明启是乡里的水稻种植大户,这几天正忙着用收割机收割水稻。李明启说:“今年在乡里免费发放优质稻种、免费提供种植技术的好政策支持下,我家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收成不错。我们得赶紧收完,趁着好行情卖个好价钱。”
据统计,金源乡今年当季水稻种植总面积达5300亩,预计总产量可达3710吨,实现产值约1855万元。截至目前,全乡已有千余亩水稻完成收割。农户们正争分夺秒利用晴好天气加快收割进度。田间道路上人来车往,一些农户将小型打谷机直接搬运至稻田边,实现了从收割到脱粒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近年来,金源乡充分利用低热河谷的优越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利资源,整合资金技术,实施了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成功打造了“金源良仓”品牌,有效带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西双版纳勐海:“水稻+N”促增收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青青稻田下,蝉鸣蛙叫、鱼鸭嬉戏水间。这种“水稻+N”模式的绿色综合种养产业既保障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是勐海县稳粮与增收并举的一条新路子。
“1亩稻田里可以放养120尾鱼、20只鸭,鱼主要是花鲢鱼、鲤鱼、罗非鱼等,鸭子是麻鸭,加起来亩产值共8000余元。”勐海依布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岩依布介绍,作为一家集种养、销售、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布合作社目前共种有水稻2600余亩。其中,700余亩是“稻+鱼”综合绿色种养模式,200余亩是“稻+鱼+鸭”综合绿色种养模式。
“我们会定期举办技术培训会,‘稻鱼鸭共生’技术吸引了外地许多朋友前来学习,未来还准备打造‘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谈到合作社的产业谋划时,岩依布说,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布合作社始终围绕稻渔互助、稳粮增收、生态环保、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健康发展目标,统筹谋划着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现已带动周边8个村委会264户农户参与其中,农忙季节一天最多能提供就业岗位60个,形成了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体系。
勐海县是国家级生态县,素有“滇南粮仓”“鱼米之乡”美称,常年种植水稻30万亩。2023年,全县稻渔绿色综合种养面积在3万亩左右,水产品年产量约4744吨。其中,勐遮镇全镇“稻+虾”种养面积近2000亩,每亩小龙虾产量在100公斤以上,产值在5000元左右;水稻产量450公斤,产值在1490元左右,实现双产双收。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勐海县稻渔绿色综合种养产业在打造特色绿色品牌、促进品牌升级、开展产业推广、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例如,依布合作社已创立咸鸭蛋品牌“桑啯哩”,每年还通过渔乐节、香米节等活动吸引游客,推广自己的特色产品。
下一步,勐海县将以勐遮镇为中心,因地制宜探索推广适应各乡镇特点的稻渔绿色综合种养产业,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楚雄禄丰:稻谷飘香秋收忙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和平镇,金色的稻田装点着山坡,微风吹过,稻香扑面而来。
近年来,和平镇全力推进土地提质改造,农业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和平镇充分发挥当地自然和气候条件优势,积极实施土地提质改造项目,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综合目标;围绕“滇中钓台·乡愁和平”的定位,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了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土地的综合利用和保护开发方面,和平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镇耕地占补平衡提质改造项目共涵盖8个建设项目,总规模达到3755亩,其中水田规模为3081亩,总投资6597.8万元。改造项目包括旱改水、坡改梯、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等方面,旨在将低产旱地和荒地改造成高效良田,通过平整规范化的田块、机械化的耕作和科学化的田间管理,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和平镇与云南心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合作,采取外包形式为当地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助力1000余名群众就业,不仅推动了田块秧苗的移栽和管护,还试种多个新品种,包括“楚粳37号”水稻85亩,“云粳43号”“楚粳54号”水稻1100亩,以及巨人稻50亩。
云南心田农业公司总经理张毅说:“和平镇东河水库旁的大厂村,海拔和光照时间都非常适宜种植水稻,我们在试验种植的基础上,力争通过两到三年时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连片种植核心品种,并通过统一选种、科学水肥管理,使东河稻米的品质再上一个新台阶,让东河稻米走出云南,端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居民的餐桌。”(记者:张雁群 戴振华 段晓宇 见习记者:林丽华 通讯员: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