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龙思彤
单位:红河州元阳县委宣传部
驻村地点:红河州元阳县南沙镇桃园村
今年1月,接到组织安排,我背上行囊来到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南沙镇那里村。成立傣陶合作社、在民族广场上摆摊设点……近一年时间里,我见证了那里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变成乡村旅游热门村。
初入那里村,到处堆满了柴堆和废旧农机,河道里偶尔还有垃圾堆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发动党员、带动村民,将原本堆放的杂物和柴堆清理干净,拆除废旧建筑、打扫环境卫生,再用傣陶做成的瓶子、罐子种上多肉植物,装点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和主要道路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半个月时间,村里环境大变了样。
元阳县南沙镇桃园村那里村小组文旅融合欣欣向荣 图源:“云南红河发布”微信公众号
现在走进那里村,走过风车桥,绘有民族形象的彩绘柱子矗立在蜿蜒小溪之间,就是党员带领村民靠“手”搬出来的那里村民族团结广场。
那里村是一个傣族村,300多年前,这里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制作傣陶。2017年,那里傣陶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得驻村第一天,我到镇政府投资兴建的那里傣陶创新传承基地走访,看着零星的制品、寥寥无几的村民,心里有些失落。后来,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支持下,那里村展开了一系列改造。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我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创办培训班,让村里的非遗传承人李秀芬奶奶手把手教学员做傣陶,请来专业技术人员给大家进行示范操作。目前,培训班学员和前来体验傣陶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大批的傣陶制品也纷纷上架售卖。李秀芬奶奶跟我说,现在村里做陶的人多了起来,这门技艺会代代传承下去,这让她感到很高兴。
制作、售卖傣陶成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村里成立“元阳傣陶陶瓷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书记任理事长、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任职,那里村54户村民打包加入,制作、售卖傣陶成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村民刘星之前在外地打工,听说村里可以教做傣陶,还能卖钱,他兴冲冲地回来加入合作社中。目前,他在传承基地负责销售傣陶制品。“现在每天都能卖出十几件傣陶制品,还有好多人来体验制作,节假日的时候忙都忙不过来。”刘星说,这样的忙碌让他觉得有奔头、有干劲,也更充实。
傍晚时分,灯光亮起来,村里的“夜间经济”也亮了起来。灯光下,民族广场上跳起欢乐的广场舞,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其中。摊点前挤满了人,村民刀小燕也是前来摆摊的摊主之一。她之前在外地打工,听说村里发展起来,游客也多了,她二话不说就回村里摆摊设点了。她告诉我,摊位有水有电,什么都不用她操心,卖点土特产,一天下来可以赚好多钱。
既有百年古村的历史沉淀,也有新生力量注入的热情血液,现在的那里村生态美、产业兴、人团结。我坚信,在岁月的沉淀与坚守中,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那里村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